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迁都            ③尊儒崇经       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2. (2) 依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4.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下图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月五日武殿试大金榜。由兵部举榜,榜张贴于西长安门外。由此图可以看出清代科举考试(  )

图片_x0020_108

A . 程序更加公正 B . 武举受到重视 C . 文武交叉考试 D . 形式日益僵化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习.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2年北京大学曾出台了自主招生政策,拒绝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 . 世官制 B . 科举制 C . 察举制 D . 八股取士制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微澜”的表现是(   )
A .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B . 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 C .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 D . 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 . 政府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B . 长安的商品经济繁荣 C . 政府制订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D . 政府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 (1)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
A . 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 .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 .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 . 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
“天可汗”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 .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C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日《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这里顾炎武旨在(    )
A .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 . 宣传维护传统儒学 C . 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D . 倡导务实求真思想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 .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 . 颜真卿 B . 柳公权 C . 王羲之 D . 王献之
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   )
A .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 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C . 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 . 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宋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一: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还颁行《守令四善四罪》考课法。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地方建立监司、   通判监察体系,还特别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掌握御史的任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 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厩库敕》《杂敕》等,对监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宋代公务员管理》

材料二:

在西方国家,凡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而不是靠私人关系或党派背景。文官管理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官事务委员会等;有统一的人事制度和法规对各部门的   工作人员实行综合管理,并使他们在各部门之间,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单位之间转调、轮换、流   动等。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   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   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   到为难。

——摘编自焦冠军《西方文官制度概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与西方近代公务员管理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 . 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 促成了国家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几经嬗变,其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观察下列中央机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与图示相对应的朝代名称,说明判断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制度的运行流程及其特点,并概括该制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3.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调整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