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点题库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 .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 .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豪不奇怪。这反映出唐朝(    )

A .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 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 . 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 D . 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有特色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 (3) 据材料一、二,说明唐朝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 (4) 选官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当时的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古代经济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下列图片所示成就,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④①②③
明、清时期十分重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这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司制度与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口口口口存在继续与发展的关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有些土官以世袭故,对内恣肆重税,生杀任情,对中央不服,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土司之间为夺土地、人畜,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甚至土司家族内部械斗或是战争。

——据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等资料编写

材料二:顺治十年(1653)四月,入京朝贺清朝入关的五世达赖喇嘛离京返藏,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大量金银财宝,五世达赖下令重修布达拉宫。此后又多次扩建。康熙帝曾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布达拉宫成为了历世达赖的驻地。

——据《清史》等资料编写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口口口口”处唐朝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土司制度的弊端,并指出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皇帝。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最初营建布达拉宫的动因。概述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武周末年以来,贵族及地方豪强兼并有所发展,他们在均田制以外,大量地侵占农民的小块土地,称为“籍外占田”。失掉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佃户、浮户、流民,他们逐渐沦为依附于大地主的“私属”,总称为客户。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任命监察御史宇文融为复田劝农使,具体主持检查土地和搜括户口事宜。后颁布了《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号召在农村组织“农社”,使“贫富相恤,耕耘以时”,并规定,“雨泽之后,种获忙日,州县常务,一切停减”,以使“丁壮就田”“人无遗力”。这次检括土地和户口,历时四年,共括得客户八十余万,年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并括得众多的籍外田分给贫民耕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背景及策略。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玄宗检田括户改革的意义。
有学生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形态的特点时,收集到如下图片。下列不属于图片所示经济形态的特点的是(   )

A . 土地私有 B . 男耕女织 C . 集体经营 D . 自给自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 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 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 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 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3.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
A . 集权制度强化 B . 科举制度创立 C . 封建经济发展 D . 中央官制演进
表1

安史之乱初期河南节度使任命表

皇帝

节度使

任(离)职时间

叛军首领

节度使

任(离)职时间

唐玄宗

张介然

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战死)

安禄山

李庭望

755年十二月至757年一月

(战死)

李随

756年一至三月(免)

吴王衹

756年三至五月(免)

虢王巨

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

唐肃宗

贺兰进明

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

安庆绪

尹子奇

757年一至十月

(战死)

张镐

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

表1是安史之乱初期朝廷与叛军分别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列表,由此可知(   )

A . 唐朝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内地设方镇导致藩镇割据 C . 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 D . 官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唐朝前期,“日入前七刻”必须散市。夜鼓之后,坊、市闭门,百姓不许在街巷行动。全年只有正月十五,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这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治安状况相对较差 B . 对商业的控制依然严格 C .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D . 坊市制度开始受到冲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表5是其中三个情节。

表5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 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 (1) 材料一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指出诗中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不同的境遇

材料一:考古学者曾在西安发现了一块刻于9世纪前期的墓碑。依据碑文记载,墓主是李素,伊朗(波斯)贵族,妻子来自突厥部落。李素在广州长大,其父曾任广州港副总督。他师从当地的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徒学习天文。育有六子,在不同部门供职。

——摘编自《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准许外国商船贸易。外商抵达后,必须入居城外特许的商馆区内,并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还对外商做了许多严格限制:商船进出港必须遵守规定时间,通商季节结束,即行离港,不准在港口过冬;外商入居城外商馆区后,不得随意出外,更不准入城等。

——摘编自《大学中国史》

  1. (1) 材料一中的墓主生活在中国的哪一朝代?他的家族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到中国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 (2) 材料二中的“粤海关”位于哪一座城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处境发生哪些转变?
  3. (3) 你认为导致外国人在中国处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A . B . C . D .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
A . 水利工程的修建 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 翻车的大规模推广 D . 高转筒车用于生产
唐代李郢在进士及第前,曾在杭州与人争聘邻家好在门第和财礼都不能定夺的情况下,女方便“请各赋一篇,以定胜负”。结果李郢以诗赋标格胜出成为邻氏的佳婿。这表明唐代(    )
A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B . 选官制度产生变动 C . 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D . 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型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A . 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C .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 . 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央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开发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于秦朝。秦始皇首先对新拓“河南地”重点开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或谓三十四县),临河,徒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1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有计划地大规模移民,并鼓励、扶植内地贫民自愿前往耕植和屯田;二是采取强制手段,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三是大规模推行军屯。

——摘编自陈子舜《我国历代 王朝开发和治理边疆的方略措施》

材料二:唐朝确立了 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既继承了 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城,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 (1) 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大边疆开发力度的目的及其与秦朝移民实边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元朝史学家马端临曾感叹:“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隋朝却短命而亡,这主要是由于(   )
A . 漠视农业发展条件 B . 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 .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 . 统治阶层争权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