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点题库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 . 废丞相,设内阁 D . 确立三省六部制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 .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 .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

A . 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 B . 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 . 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 D . 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D .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该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 中西方交流日益深入 B . 汉代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C . 唐代丝绸之路繁荣鼎盛 D . 罗马人对中国丝绸的热爱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 .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 .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 .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
A .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 . 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C .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图片_x0020_100013

A .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 (    )
A . 图片_x0020_1933625983 B . 图片_x0020_100006 C . 图片_x0020_100007 D . 图片_x0020_100008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书省臣上奏:“自隋唐以来,专尚辞赋,故士习浮华。臣等

拟罢‘律赋’,省题诗小义,而专立‘德行明经科’以取士。”乃命中书参酌古今,定条制。元朝科举程序分为乡试、会试、延试。乡试规定从本贯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弟,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状保举,以礼敦遣。诸路府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典试事宜,由中央派大员主持,全国十一行省共选合格者三百名赴会试。会试在首都举行,计取百名。再经廷试,以定等第。分进士为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元代通称西部各少数民族)为右,汉人、南人为左。凡蒙古人由科举出身的授从六品,色目人、汉人、南人递降一级,并赐进士恩荣安于翰林院。

——摘编自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实行科举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
下图为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银饼,上有錾文“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

A .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B .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C . 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D . 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
安史之乱造成唐朝北方地区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下列关于安史之乱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 .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 . 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D .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 (4) 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贞观四年,有官员认为南蛮林邑国的奏章中有对朝廷不恭顺的言辞,建议兵讨。唐太宗回应:“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据此可推知,唐太宗时期(   )
A . 中央集权稳固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羁縻州县失控 D . 君主专制强化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公元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一状况出现表明(   )
A . 人口数量急剧膨胀 B . 藩镇割据经济混乱   C .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D . 均田制遭到了冲击
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 .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 .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 .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并奏请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唐太宗以“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为由,将日期改为十月。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B . 锐意改革弊政 C . 坚持传统经济政策 D . 主张戒奢从简
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    )
A . 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 . 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 . 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 . 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唐律规定,如果妄认或者盗卖“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两年徒刑,官员侵夺百姓私田,则“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最高可以判处两年半徒刑。这反映了(    )
A . 政府管理土地买卖趋于规范 B . 国家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C . 立法形式保护官府所有土地 D . 统治者用酷法来压迫人民
中国古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抡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丝绸之路通鉴》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对此,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咚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设置酒泉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原突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