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据此回答 下列问题

  1. (1) 他们实行了什么样共同的政治体制?

  2. (2) 简述为维护这一制度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

  3. (3) 通过这一制度的不断演变,你从中可以看出其呈现什么趋势?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 西汉长安 B . 唐朝洛阳 C . 北宋开封 D . 南宋临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

──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1. (1)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候应注意什么原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①②④
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画的类型和创作风格看,符合该画的是(    )

A . 山水画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 . 文人画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 . 文人画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 山水画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化的发展中,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书籍会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材料三: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四: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方相比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中西翻译运动共同的历史价值。
郑板桥喜欢画兰。观察下幅郑板桥的兰画,它主要反映了郑板桥(    )

画中题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益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

A . 清华淡泊 B . 桀骜不驯 C . 物我两忘 D . 高风亮节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 . 唐长安 B . 宋开封 C . 元大都 D . 明北京
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漾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B . 图片_x0020_100002 C . 图片_x0020_100003 D . 图片_x0020_100004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虛,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年6月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写道: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与上述思想直接相关的思想家有(    )

①朱熹    ②陆九渊    ③王守仁    ④顾炎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宋仁宗被视为懂得“自守之道”明君之一,曾言道:“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据此可知,宋仁宗的“自守之道”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相权过重严重威胁皇权 B . 三省六部机制运行更加成熟 C . 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 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一致性
宋明理学指的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①程颢和程颐  ②程颢和程朱  ③程颐、程颢和朱熹  ④王阳明和陆九渊

A . B . C . D .
节妇是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 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如下表。据此可知(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节妇数(人)

烈女数(人

节烈合计(人)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A .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相当强大 B . 隋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兼收并蓄 C . 两宋时期理学发展,备受推崇 D . 自隋唐至两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反映了(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9

A . 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 . 地方教育重视程度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间贷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意住处相近的人)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宋代《困学纪闻》全方位保存了宋代社会生活场景,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叙述,在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科技史等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下列诗句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被记载其中的是(    )
A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将” C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中心主题,可以感受到他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深沉的家国兴亡之感。辛弃疾的词作(   )
A . 创作风格多样化 B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 成为文学的主流 D . 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