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知识点题库

下图是北宋某书法家的作品《寒食帖》。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寒食帖》的书体属于(    )

A . 小篆 B . 楷书 C . 行书 D . 草书
宋代书籍《梦粱录》中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
A . 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B . 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C . 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D . 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
A .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 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C .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 D . 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希望“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由此可见,他认为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   )
A . 正君心 B . 正纲常 C . 正百官 D . 正四方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 .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B .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C .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 .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理欲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据此可知,朱熹的理欲观(    )
A . 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 B . 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C . 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 D . 带有非常大的欺骗性
朱熹弟子陈宓曾任安溪知县,他在《安溪劝农诗·劝贫富相资》一诗中说:“举债当知济汝穷,取钱须念利难供。富人心要怜贫者,贫者身全仰富翁。”材料体现了(   )
A . 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B . 士大夫崇尚社会和谐的理念 C . 士大夫反对民间的借贷行为 D . 官府强行干预民间财务纠纷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情怀(    )

A . 风俗画 B . 文人画 C . 宫廷画 D . 山水画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 .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 . 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 C . 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 . 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代学者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订为“四书”。朱熹写的《四书集注》在宋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明清时代,“四书”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五经”。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五经内容艰涩难懂 B .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 八股取士推波助澜 D . 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不同。如表信息可以说明(    )

A . 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 B . 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 . 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D . 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
2004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 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的客观评价 C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D . 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列信息,全都属于中国古代同一个朝代的是 (    )
A . 董仲舒、翻车、白瓷、《清明上河图》 B . 京剧、关汉卿、《聊斋志异》、《齐民要术》 C . 楷书、王羲之、嵩山少林、《石氏星表》 D . 行省制、黄道婆、《窦娥冤》、《农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

——摘编自毛宁《梦回繁华》

阅读材料,选取任意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下表是关于关羽形象和对关羽崇拜演变的史料,对关羽形象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时期

关羽形象

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两宋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

明清

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代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消除)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A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真实 B . 契合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受时代的影响不断变化 D . 明清时期无历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下表是隋唐至明清时期“节(夫死不改嫁)烈(以死守节)妇女”的数量变化情况。下表数据可以用来解释(   )

时间

隋唐

节烈妇女

61 人

274 人

742 人

35892 人

12323 人

A . 宋以后妇女思想开放 B .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C . 明清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D . 明清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 .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B .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 . 世界万物的本原 B . 社会发展的规律 C .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 人的情感、感受
“飞天”是指佛教传说中的天神。下面壁画中图1是敦煌莫高窟的249窟西魏时期带有西域风格的飞天形象。图2是敦煌莫高窟的296窟北周时期带有中原风格的飞天形象。图3是榆林窟10窟西夏时期带有西夏风格的飞天形象。据此可知(    )

A . 飞天艺术形象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影响 B . 飞天艺术形象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C . 儒家思想在敦煌的传播决定飞天艺术形象创作 D . 飞天艺术形象是中国雕塑的典型代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颐强调“知”是“行”之“本”,“知”决定“行”,“行”则是由“知”派生而来的,能知必能行,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朱熹不赞同程颐过于强调知难行亦难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行重知轻”论。他明确指出,“知”若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实践,“知”则不是“真知”,“行”也不是“真行”。

——摘编自张梦思《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郑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刻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颐和朱熹在知行关系认识上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