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

A .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 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B . 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C .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D . 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清朝统治者认为:“大皇帝君临万困,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领先地位 B . 东亚朝贡体系构造的国际格局 C . 统治者的“天朝上国”心态 D . “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闭性
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 (  )

A . 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 B .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 . 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D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 (1) 概括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几副颂扬元明时期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对联。哪副对联所颂扬的名人,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
A . 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裳 B . 治水业绩江河长在,观天成就日月同辉 C . 钜著仰先贤纲举目张传本草,大名驰四极西欧东亚拜崇丘 D . 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 .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到:“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 . 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 . 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
A .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 .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 C .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 .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 .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 .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 .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 .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 .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动机是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和“仁”“孝”之德,这二者是一致的,关注国计民生是“仁”孝”之德的进一步推广。所以,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古代科学家尊崇经典,所以科学研究只是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内展开,只是在对经典的诠释过程中有所发挥。先有《九章算术》,后有《九章算术注》;先有《水经》,后有《水经注》;先有《神农本草经》,后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诸如此类。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历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总积分中所占比重(%)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西晋

南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理论

12

23

0

6

10

13

15

2

8

-

4

19

8

16

40

实验

2

8

0

9

14

1

13

0

11

-

6

7

12

3

1

技术

86

69

100

85

76

86

72

98

81

-

90

74

80

81

59

——据周仲璧、周孟璞《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由领先到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C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D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A . A B . B C . C D . D
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   )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 .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 C . 纺织业发展 D .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不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
A . 传统道德影响深远 B . 徽州商人趋名逐利 C . 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D . 家谱方志隐恶扬善
“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有一定的研究,对明末传入的‘西学’也有所评述……他对经学非常熟悉,在大量以经学笺注为形式的作品中阐发自己的新观点,并自称‘六经责我开生面’。”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黄宗羲 B . 顾炎武 C . 王夫之 D . 康熙帝
下表是中国古代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朝代

耕地面积(亿市亩)

人口(亿人)

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市亩)

粮食亩产(市斤)

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市斤)

战国中晚期

0.90

0.846

4.23

216

2027

西汉末

2.38

2.240

3.76

264

2151

2.11

1.990

3.76

334

2396

4.15

3.900

3.75

309

2179

4.65

4.200

3.28

346

2255

清中叶

7.27

6.180

1.71

367

1260

A . 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增加 B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繁荣 C . 粮食产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 D . 人口过快增长制约生产率提高
明清时,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 工匠生产积极性较高 B . 新的生产关系萌发 C . 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D . 土地兼并情况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