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 . 农民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 . 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 . 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D .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因为

A . 会上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
2016年4月,习.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是指(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上涨指数

11.9%

7%

8.8%

20.7%

16.3%

A . 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B . 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C . 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D . 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邓.小平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第二天高兴地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下列属于材料所说“新话”的是(    )

①增强企业活力

②设立经济特区

③运用价值规律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    )
A .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 .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 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D . 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 . 不同的国情 B . 不同的社会制度 C . 不同的经济水平 D . 不同的生活习惯
阅读下列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

A . 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C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作用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 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 .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 . 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4.9

1533.9

2703.7

2850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017.1

5441

——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A .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 . 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C . 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D .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谷牧所率的考察团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和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

材料二:

1978年12月13日

时任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会将邓.小平的意见转告华盛顿,邓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

1979年01月01日

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在他列出的3个主要目标中,其中1个是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979年01月06日

即三中全会刚过两周,北京就为习仲勋开了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

1979年07月18日

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依据(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改编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用一句话指出这一讲话的历史地位。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简析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2. (2)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4117

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2789

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3174

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2841

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

2432

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倒,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摘编自《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 (1) 依据上表,概述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状况,并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有4%,同期北美和欧洲分别达到39%、27%,亚太地IX(不含中国大陆)也达到了22%。材料表明当时中国互联网(    )
A . 尚没有与世界接轨 B . 科技渐落后于世界 C .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D . 尚未赢得民众认可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 . 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C . 主要任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 D .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曾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 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2年,商业部与轻工业部联合发出通知,日用工业品购销体制在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购销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代批代销形式。此后,又发展了工商联营联销形式,从而形成了6种购销形式并存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快车道 C . 社会经济活力正在被激发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12月4日在乌镇召开,国台办称网络是两岸三通后的第四通,下列关于两岸三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两岸三通全部中断 B .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 C . 1992年“九二共识”推动了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 D . 2008年,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施,三通变为现实。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 . 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 . 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
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由此可以推知(    )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 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C .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D .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已赶超城镇
1953年起,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12月,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A .   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B . 是性质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C .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 . 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