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时所选书目190多部。

——摘自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序言

材料二

本书作者约翰·哈罗德·克拉潘(JohnHaroldClapham1875~1946)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担任过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副院长、英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不列颠科学院院长等职,1943年受封为爵士。

本书很有参考价值。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英国经济史的作者中,本书,是篇幅很大、史实周详、资料比较丰富的一种……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克拉潘同英国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否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苦难而是幸福……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摘自顾林:《现代英国经济史》(1986年版)中译本前言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领域的多种现象。指出其中一种现象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又出新车啦!”“又有车降价了!”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却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 .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 . 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 .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 .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 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   班彪(史学家)  扬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

卫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游(字放翁)

岳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萍

文周亮  唐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卓夫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这次会议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四大
到2009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说明( )
A .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 . 市场秩序日益得到了规范 C . 政府已经无能力干预市场 D . 计划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
下面是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 . “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 .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 . 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和澳门记者联合举办了“十年回眸”全国巡回图片展。下列说法符合图片介绍的是(    )

①“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②澳门回归促进了大陆与澳门的经济往来

③澳门回归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

④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
A .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 开发上海浦东 C . 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 . 宣布珠三角为经济开放区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①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②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

③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
A . 《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 .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C . 《要搞快一点》、《要敢闯》、《抓住中心不放》 D . 《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1992年全国掀起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创业。这一浪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   )
A .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 拉开了政治体制改革序幕 C . 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 D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现代史的四个阶段:

1949年至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年至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

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各家各户在防治的时间上不一致,今天你去打药。害虫飞到别的田地,明天他去打药,害虫又飞回到你家的田地,这样防治的效果非常差,自然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吴剑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删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三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此,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可得出哪些认识?
“(2000年)中国75%的国有小型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以及中外合资等方式,转变成非国有企业……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有70%改成了多元持股的股份公司。”材料说明中国(    )
A .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 .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严竣挑战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 . 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 . 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 . 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 .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此后(   )
A .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B .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国有企业改革向深入方向发展 D . 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镑,1844年增值7000万磅,1851年增至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值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3. (3)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