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知识点题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 .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 .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 .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 .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下列三幅“握手”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图3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①③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确定的(  )

A . 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 .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 . 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 . 中共七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六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②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③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或建设有重大指导 ④它们之间依次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评价毛.泽东:“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毛.泽东(  )
A . 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B . 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C . 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D . 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 ④①②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②①④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 . 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 .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 .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 .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二: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材料三: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 (1) 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

  2. (2) 材料二中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自2013年,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 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 . 全方位 B . 区域化 C . 结盟性 D . 一体化
某位毛.泽东书籍收藏爱好者,因保管不善,书籍受损严重,下图为该书目录。这部著作发表于(    )

A . 五四运动时期 B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物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 . 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B .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 .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 . 促进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纵观历史,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对此,中国科技人员再没有冷淡和怠慢……应该看到,经历了这70余年,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了。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变动……较之以往更为剧烈、更为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浪潮。

——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劳伦·勃兰特  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材料四: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也许其他新的行业、国家和地区在新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会取而代之,获得领先地位。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1. (1) 材料一中,“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大门”被“砸开”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4. (4) 材料三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指什么?“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5. (5) 针对材料四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你认为中国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
A .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 . 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B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 D .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 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
A . 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 . 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 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2﹣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摘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结合图表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围绕经济结构问题,提出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图表中一个时段经济结构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图表中某一产业发展变化的看法,还可以是对图表中三大产业发展变化的总体看法),并对观点进行闻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1980年代以前,我国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主要是战斗英雄、工农业战线的杰出代表。1983-1988年,我国表彰的21位全国劳动模范中,知识分子有13位,主要是科技工作者。这反映了(    )
A .   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 B . 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 . 理论发展带动认识更新 D . 改革开放推动产业升级
1978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先后走出国门,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12位,先后20次出访,访问的国家达51个。这些出访( )
A . 旨在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封锁 B . 促进了新型国家关系的建立 C . 表明了中国积极对外的态度 D . 巩固了我国多边外交的成果
1957年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B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 中国完全适应了多极化国际形势变化 D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是指(   )
A . 实行对外开放 B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 实行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