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知识点题库

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世界格局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通革新是开启与构建近代交往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往先导的交通,它运载的、交流的不仅只是货物、人口,还有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不同地区之间往来交往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落后的地区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隔绝的地区无法再使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扩展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格局的演进。

——摘编自[英]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物理、化学、艺术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光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浙考交流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进行着艺术实践、实践发现,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呈现,他们便依据不同的光线变化忠实地在画布上创造出符合物体真实的色彩变化。

——据李建群,邵亦杨《外国美术史》整理

材料三:不能说天下大势不存在,或者不可预测。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性的著作中,他预测到战壕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浙考交流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但是对军事计划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使欧洲陷入大战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随着全球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日益尖锐的竞争加强,这种国际游戏所下的赌注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革命的表现,试从生产组织形式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世界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光与色”的对比观察中,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试从绘画风格演变的角度,指出19世纪的这两大流派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②对光的认识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试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述其有关光学的科学成就。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大战导致“交战国社会革命”的具体表现,概括大战呈现“长久冲突”的主要特征。
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凭发明创造成为了富有的纱厂主;他建立了近代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被誉为“工厂制度的建立者”。这位“传奇人物”是(   )
A . 阿克莱特 B . 贝尔 C . 瓦特 D . 哈格里夫斯
下表是英国近代有关选举权的改革。这表明英国 (    )
改革时间 成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67年 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男性户主普及
1918年 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 年满21岁公民都有选举权
A . 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 B . 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C . 人民主权原则被广泛认同 D .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以下对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解读,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 . 资本主义已经处在垄断时期 B . 已经具备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 C .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 .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学文化上它推动了地理学革命;在美洲等地发现了大批新的物种,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打破传统商路,实现贸易中心的转移;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百度文库《新航路开辟的地区分析》

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为组建跨国公司来取得更多的利益,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摘编自张梅《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贸易中心实现怎样的转移?并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展方式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工业与环境

材料一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请根据以上材料,试以“人与环境”为核心,结合三次工业革命采用不同的能源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史实,列举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社会问题(如环境破坏、人口爆炸等),就人与环境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

  1. (1) 列举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环境破坏的具体史实。
  2. (2) 阐述个人看法时需要一个核心命题,条理清楚,论述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 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D . 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说明,此时德国(   )

1883年《疾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1884年《意外事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

1889年《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

A . 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 B . 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C . 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D .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美国一家工厂制订的工人每日时刻表及译文(局部)

材料二  欧美国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历程表

时  间

事件

1866年

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会议上,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了决议中。八小时工作制第一次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们共同争取的目标。

1886年5月1日

芝加哥工人举行支持八小时工作制的游行,并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7名警察及4名游行人员死亡。

1889年7月

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902年

芝加哥的企业主们向美国工业委员会提交报告指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以来,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同样的报告像雪片一样从美国各地飘向华盛顿。

20世纪20年代

欧美主要的工业国家普遍完成了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摘编自徐晓飞《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美国工人阶级工作状况及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特点,简要谈谈你对20世纪初西方企业主支持8小时工作制这一现象的理解。
有学者提出,全球在 1550—1850 年间处于"小冰期",世界许多地区温度下降。为了烧柴取暖,英国人耗尽了岛上的森林,被迫想办法更有效地开采煤炭。于是,煤炭逐渐取代木材成为英国主要能源。这 (   )
A . 揭示了英国社会转型的根源 B . 证明了世界能源变革的偶然性 C . 拓展了工业革命的研究视角 D . 反映了英国人环保意识的增强
19世纪50年代,尽管美国西北部的农民住所离机械商店很远,但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农民只需用电报告知被损坏的机械上任何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可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们自己就能够将它安装上。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
A . 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 . 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 . 农业生产领域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 D . 标准化生产方式满足民众生产需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 . 海外殖民扩张 B .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大工厂的确立 D . 手工工场的发展
据表3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   )

表3

1896年的法国工业和职业调查(全国57.5万家工业企业)情况

企业

雇工人数

150家

1000人或以上

53.45万家

10人以下

40万家

1—2人

1895~1904年法国工业结构

消费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

占工业产值43.1%

纺织工业(以手工作坊和家庭工场为主)

占工业产值28.3%

A . 家庭小企业适应了近代人生产要求 B . 存在抑制工业发展的落后因素 C . 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D . 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工业化进程
  1850年,非洲还是一块神秘的大陆,欧洲人只对埃及及沿海一带有所了解,然而到了1900年,整个非洲竟都已被欧洲列强测绘、勘探、估计和瓜分。这一变化(    )
A . 促进了非洲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B . 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C .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 . 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非洲的扩展
城市是一卷厚重的历史册页,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据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焦炭城 461

一,焦炭城的起源                                                      461

二,机械化与破坏                                                      464

三,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                                                466

四,人口、工业大量集中的技术条件                                      469

五,工厂、铁路和贫民窟                                                 472

六,恶劣的住房和居住环境                                                478

七,细看焦炭城                                                          482

八,物极必反:市政设施的改善 487

九,地下城市                                                          491

——据(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历史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革命”?“非革命”?

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国内变革。”

材料一 对于工业革命,希顿指出:“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为了准备它至少另外花了150年的革命,看上去需要一个新的名称。”

——严鹏、陈文佳《工业革命:历史、理论与诠释》

材料二 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有“革命说”和“非革命说”两种观点。结合亨廷顿对革命的定义,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 (1) 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9世纪晚期,橡胶和石油成为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印度黄麻被用来制造麻布、麻绳、麻袋,椰子树因有制造绳索、船帆、肥皂、蜡烛、大造黄油等用途而在荷属印度尼西亚密集栽培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 . 资本输出是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确立 C . 亚洲成为欧美列强角逐的核心区 D . 工业革命推动商品生产革新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因为,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 ...... 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材料三: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 ...... 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 ......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

——摘编自吴志成等《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四: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 (1) 材料一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三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64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893年

本茨

德国

开始生产四轮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