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知识点题库

如图,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 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B . 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 . 违背了历史潮流 D . 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1900年,蔡元培写了一则征婚启事:“1.女子须不缠足者;……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       )

①恋爱自由,婚姻开始自主 ②离婚、再婚十分频繁 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④提倡天足,反对缠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A . 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 .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 .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 .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唐宋时期 B . 明朝后期 C . 民国初年 D . 新中国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 (3) 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对城市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   )


A . 小城镇的迅速崛起 B .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C . 城市区域化的出现 D . 建立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
下列事物和现象中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时期的是(  )
A . 旅游热、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 银行卡、私人轿车、家电普及 C . 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07年6月,中国上网人数为1.7亿,且以每年2 0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而博客数量的增长则更快,到2006年上半年,撰写和浏览博客者已达2 800万人,而且估计今后几年还会猛增。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博客”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网络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

  3. (3) 你认为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
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  )
A . 夏代 B . 商代 C . 周代 D . 秦朝
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 . 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 B . 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 . 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 D . 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1933年

24.3万

48.7%

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孙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辫发之制,悉丛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

A . 改变社会风气 B . 恢复汉族传统 C . 废除专制统治 D . 革除满清恶俗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曰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

A . 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B . 思想获得彻底解放 C . 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D . 价值追求严重畸形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

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③④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

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1987—2015年公益广告主题的变迁

时间公益广告的主题
1987~1995年《公共走廊呼咦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
1996~1998年《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
1999~2002年《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
2003~2009年《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
2010~2016年《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筷子篇》《门》《你好2017》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时尚是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19世纪,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欧国家上流社会特风行,是贵妇们追逐的时尚面料。”《中国博览》中有这样的记载:“(英国)人人以穿着‘南京布’为荣,似乎没有这种中国棉布裁制的服装,就不配称为绅士,难以登大雅之堂。”在那个年代,“南京布”做成的上衣、裤子、长袍等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最时髦的穿戴。《南京商贸史话》中记载着这样的数据:1820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运到英国的“南京布”多达20万匹。英国散商在1817年至1827年,每年运出的南京布保持在40万至60万匹。

——摘编自《南京曾输出欧美时尚“nankeenbosom”》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8世纪英国的社会时尚特别是服装时尚的巨大变化,使棉纺织品成为最具诱惑力的商品之一,造就了巨大的棉纺织品消费市场;换言之,是社会的时尚变化带来了英国棉纺织市场的需求压力。而当时英国棉纺织业本身发展的落后状况,又使英国在贸易中处于完全被动地位。经济利益的驱使,加上棉纺织业本身具备的适于率先进行技术革新的条件,英国工业革命顺势最先在棉纺织业发生。

——《18世纪英国的社会时尚与工业革命的发生》

材料三:摄影是时尚杂志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传达信息的重要形式。20世纪30年代的时装摄影都以冷静的构图和深沉的光影为基调,远离20年代那种金碧辉煌的装饰主义艺术风格,只是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富有情绪的人的个体状态。面对现实,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了,只能在委屈的阴郁中暗自度过,生活还在继续,只是有点遥遥无期。

——摘自观潮网《30年代低迷经济下的时尚印象》

材料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普通人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运动服开始流行,最红的要数滑雪衫。

——《时尚中国六十年》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上流社会中南京布风行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最先在棉纺织业发生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什么原因促成了20世纪30年代时装摄影的特点。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的条件。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以下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1985~2006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A . 1950-1957年城市化率低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B . 1958-1960年城市化提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 C . 1978-1984年城市化率降低是因为农村经济改革吸引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D . 1985-2006年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1949—1951年,梁思成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期间,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居住区内部的构成,采用邻里单位的形式,一个邻里的人口约六、七千至一万人,邻里中心设施应包括文娱、福利设施和学校;中心周围是公园、体育场、儿童游戏场等。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应自成一区,独立设置,该区应与城市其它功能保持合理的关系。鉴于北京旧城的状况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特殊要求,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50年代,经过与苏联专家的交锋,其“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摘编自高亦兰、王蒙徽著《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未被采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