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点题库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 春秋战国 B . 秦代 C . 汉代 D . 唐宋时期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 .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 .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 .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某地称自己籍贯为“越人”,逐渐让位为“会稽郡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三省六部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全球通史》中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 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均来自课本)

材料一

回答问题:

据材料一图一,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乙:在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古罗马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平民权益的法律,如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丙:他们还一并整理了近代中西两部不同时期的法律文献,如下:  

结论:①法律的制定能够调解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发展。②法律作为一种文明,具有传递性。  

  1. (1) 据材料甲、乙及所学知识,说明结论①。

  2. (2) 据材料丙的已有内容和结论②,补充完善材料丙。

  3. (3) 你从本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史学方法?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这首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

A . 建中央集权制度 B .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 . 修万里长城 D . 书同文,车同轨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 .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 . 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 . 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探究问题二: 古代雅典的政治文明

材料三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四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4. (4) 概括材料四中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

A . 王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军功爵制 D . 中央集权制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 .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 .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 注重门第家世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 . 宣扬以德治国 B . 辩护政治法统 C . 推动经济交流 D . 加强民族融合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三公九卿制 D . 皇帝制度
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1. (1) 依据材料一,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
A . 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 B . 秦律法严苛 C . 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 D . 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 .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