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点题库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 . 皇帝的子孙不再分封为王 B .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C .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D .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 .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 .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 .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秦朝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 . 用隶书代替其他文字 C . 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 .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地方官员称呼也时有调整。如下图为秦朝疆域图,图中的“琅邪郡”管辖地在西周时期的地方长官可能是(     )

A . 周王 B . 郡守 C . 县令 D . 诸侯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 . 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 . 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C . 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D . 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A .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产生这一想法是考虑到(    )

A . 宗法制的弊端 B . 分封制的弊端 C . 王位世袭制的弊端 D . 井田制的弊端
下图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封面,该书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下列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该书不会出现的是(   )

A . 王位世袭  B . 等级森严  C . 有浓厚血缘色彩  D . 中央高度集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某朝代疆域图(下图)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

  2. (2) 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3.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今天的西藏地区属于哪个机构管辖?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    )

A .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B . 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 .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 (2) 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
A . 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B . 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 . 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 . 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 .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 严格的等级制度 C . 注重血缘纽带 D . 王权至上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
A . 宗族势力的弱小 B . 庶民政治的建设 C . 官僚体制的探索 D . 等级秩序的破除
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 B . 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郡县 C .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 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
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
A . 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 .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 生产力显著提高 D .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直,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

——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   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 国家管理制度化 B . 从人治到法治 C . 礼仪与政治分离 D . 为民主政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