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 .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 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 . 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 . 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C . 以“党内合作”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D . 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 . 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 . 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 . 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是

A . 湘军的进攻 B . 天京的内乱 C . 北伐的失利 D . 外国的助剿
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因为它(   )

A . 成立时间最早 B . 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 C .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 . 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总体上基本是相互配合的 B . 两个战场都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C .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敌后战场成为后来的主要战场
右图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在这一局势下召开了(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 .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 .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

A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 .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 . 改订新约运动中 D . 渡江战役胜利后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 . 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 .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 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见下图。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 .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 . 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 . 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 . 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

A . 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 . 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 . 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 . 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表1911年

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

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2. (2) 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 (3) 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其物质基础是(    )
A . 帝国主义侵略深入,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 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迅速 C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和阻碍 D . 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 .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D . 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此处的“历史贡献”是指(    )
A .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 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 C . 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D . 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
A . 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 . 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 . 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 . 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A .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 . 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 .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 .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成文法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

——《万国法》,即国际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和律师,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代表们丰富的政治经验防止了议会的破裂,而精明的政治技巧又使妥协成为可能。他们从洛克那里借鉴了“有限政府”的观念,从孟德斯鸠那里搬来“三权分立”的武器,并且将这些理论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

——据《美国宪政历程》等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的法律变动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中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787年宪法的有何积极意义。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分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部宪法的性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