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知识点题库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 . 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 . 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 .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D .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

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表现在哪里?

  2. (2) 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 (3) 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此观点的核心是(    )

A . 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 B . 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C . 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 D . 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权力的实质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权。国家权力如何保障资本追求利润,同时又化解民生问题的风险?1888年,悉尼·韦伯指出“三百年前,由于害怕那连绞刑也消灭不了的‘健壮的乞丐群’,明智的塞西尔想出了建立普遍的贫民救济制度的办法,即扣除一部分租金和利息来救济那些不能直接享有它们的人。”旧济贫法本质上属于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范畴,并不意味现代社会保障职能,但留下了一个以后可资利用的政策工具。

——摘编自吴必康《英国执政党与民生问题:从济贫法到建立福利国家》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民生规划与效果”自行拟定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 .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 . 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取消新经济政策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

A . 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 B . 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 .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 D . 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   )

A . 斯大林改革 B . 赫鲁晓夫改革 C .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材料三: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以及《紧急农业抵押放款法》、《农业信用法》等农贷法规,对农业进行调节:一是政府用奖励和补贴的办法来缩小耕地面积和销毁农产品,以减少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二是采用优惠的农业贷款,解决农业资金不足问题。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2. (2) 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以及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调节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特点?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 . 余粮收集制 B . 实行粮食税 C . 建立集体农庄 D . 实行义务交售制
1956年,苏共22大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1990年的28大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这一变化表明(    )
A . 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 . 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 C . 苏联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改变 D . 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改变
“□□□□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    )
A .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苏俄新经济政策 C .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引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引自《列宁全集》42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主要措施有什么?
  4. (4) 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 (5) 从以上材料反映的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 . 二月革命时期 B . 国内战争时期 C . 农业集体化时期 D . 德军入侵时期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战国《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请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指出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而予以惩办”的原因。后来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一政策为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 (4) 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 .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
A . 认为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 . 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 . 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D . 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 B . 被斯大林体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C . 背离了列宁发展经济的初衷 D . 没有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