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列选项与其体现的哲学思想不同的是

A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B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C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D .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 . 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 B . 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 . 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 . 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  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  “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 . 老子 B . 墨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 . 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 B . 取得了独尊地位 C . 提出了“大一统”主张 D . 吸收了道教思想
“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 . 孔子 B . 墨子 C . 老子 D . 韩非子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这体现的是(   )

A . 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 B . 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C . 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 D . 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

A .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 “尚同”的治世理想
有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①②
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 .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 . 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 . 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 . 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粱惠王》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材料二: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人类第一个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 (1) 试分别概括提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 (2) 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3. (3) 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欧洲近代思想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灭亡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是指(    )
A . 制天命而用之 B . 实行“仁政” C . 兼爱、非攻 D . 加强中央集权
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D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服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    )
A . 辩证法思想 B . “无为而治”的思想 C .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D . 以柔克刚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
A .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 .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 .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
A . 墨家学派 B . 儒家学派 C . 道家学派 D . 法家学派
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阴阳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材料二: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