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儒学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枢密院   ③设置刺史   ④实行推恩令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 . 仁者爱人 B . 民贵君轻 C . 天人感应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 .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 . “兼相爱,交相利”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③④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法律既属于政治的范畴,又具有很强思想文化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汉书杜周传》

材料二:夏朝已经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历法《夏小正》。商代不仅制 定了阴阳历,并设专官掌管历法。秦时第一次颁行了全国统一的历法《颛顼历》。汉以后一直到明清,历朝都制定了历法,历代法典都特设专条对破坏或私习天文历法的行为,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这在世界法律史上是很少见的。

材料三: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西汉董仲舒以阴阳四时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大德小刑。此后,儒家倡导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成为指导立法司法的既定政策。

材料四: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去礼之人,刑以加之(如 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故曰取也。失礼则 入刑,相为表里者也。——《通典》第一百七十卷

材料五:“《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精华》.“吕步舒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史记·儒林 列传》

廷尉张汤“以古法义决疑狱。”

——《汉书·儿宽传》

帝时廷尉于定国“学《春秋》,身执经,……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

——《汉书·于定国传》

和帝时廷尉、尚书陈宠“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以宽恕,帝辄从之。”

——《后汉书·陈宠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历法的发达和法律对它的确认与保护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 点?元朝我国哪位天文学家编订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的什么历法?为了编 制精确的历法,他研制了以哪一仪器为代表的一批天文观测仪器?

  3. (3) 材料三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形 成了怎样的治国方略?此后,历朝封建法律总体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4) 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提出 礼法并用、强调礼的制裁功能?具体地讲,材料中礼与刑是怎样“相为表里”的?

  5. (5) 材料五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观点对儒学的发展、汉朝的司法、儒法关系以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 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主要是指(     )

A . 宗教意识 B . 儒家思想 C . 礼乐制度 D . 百家学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 (2) 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 (3) 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 (4) 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B .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A .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 .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 .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 .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学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主要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 .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 .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
A .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 .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 .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 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由此可知(    )
A . 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 B . 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 C . 唐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 D . 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
下列属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是(    )

①“君权神授”

②“春秋大一统”

③“天人合一”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B .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 .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董仲舒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这种思想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是(    )
A . 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 体现了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