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儒学 知识点题库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 . 道家学说 B . 法家学说 C . 黄老之学 D .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  )

A . 道家 B . 墨家 C . 儒家 D . 法家
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    )

A . 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 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 .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 . 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不以为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父子之严,不可以狎(轻忽);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慢)。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引文节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

材料二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义方:做人的正道)。……与肩挑(做小生意的挑贩)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关心和帮助)。……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引文节选自朱柏庐(1627-1698)《朱子家训》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指出两个家训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2) 两个家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甚至在古代被称为“篇篇药石,字字龟鉴”。分析两个家训在古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原因。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君王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

A . 孔子 B . 荀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

A . 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 B .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C .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 .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A .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

A . 改造传统儒学 B . 宣扬社会教化 C . 打击豪强地主 D . 选拔实用人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 (2)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的?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
A . 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 .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 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 . 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两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 .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 “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 . 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 重征赋税 B . “无为而治” C . 实现“仁政” D . “独尊儒术”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
A . 宣扬君权神授 B . 解释天人感应 C . 劝君主行仁政 D . 强调教化民众
《史记》有如下记载: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老子》,却被儒生辕固生讽刺,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这些记载说明(   )
A .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 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 D . 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下列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言论,按所处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犹“共曳木之人”。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③①④②
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   )
A . 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 . 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 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 . 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发展水平 B . 绘画技术进步 C . 政治权力干预 D . 儒家思想影响
如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春秋大一统

县黜百家,独尊懦术

三纲五常,君权神授

A . 董仲舒 B . 程颐 C . 朱熹 D . 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