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明理学 知识点题库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 . 无为寡欲 B . 格物致知 C . 内心反省 D . 经世致用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做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 .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 . 存天理,灭人欲 D . 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

A . 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 . 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 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你若同意上述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A .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 人文主义;存天理,去人欲 C .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 . 信仰得救;致良知,有孝道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 .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    )

A .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 .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 .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 . 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 . 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 . 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 . 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据《东京梦华录》,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 .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 .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 . 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 . 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 .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境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以下图片能够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是(    )

A . 罗汉寺 B . 老君洞道观 C . 节孝牌坊 D . 露德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出现。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 . 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 B . 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 C . 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D .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 . “格物致知” C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 “存天理,灭人欲”
程颐尝瞑目静坐,游、杨二生立侍不敢去,久之,程颐乃顾曰:日暮也,姑就舍。二人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上述情境能够说明(  )

①程门子弟对老师的尊敬

②程氏修身养性的姿态

③弟子求学的虔诚精神

④认识“理”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④
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市民阶层的需求 C . 尚理风气的影响 D . 空谈义理的浸染
王阳明有《咏良知》诗四首,其中一首写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诗人提出这种思想的本质意图在于(   )
A . 端正社会风气,严谨治学理念 B . 反对程朱理学,指出前人弊端 C . 维护封建制度,挽救统治危机 D . 顺应社会发展,寻找自我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鸠摩罗什(约公元343—413年),父为天竺人,母为当时中国西北部的城邦龟兹人。鸠摩罗什生长于龟兹,年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随母游学屬宾、月氏、疏勒等国。鸠摩罗什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在疏勒时始学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誉满西域,遂为龟兹王迎还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符坚派大将吕光进军西域,便有迎取罗什的意思。吕光破龟兹,得罗什,回师据有凉州,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弘始三年,姚兴出兵破后凉,迎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有“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姚兴辟逍遥因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并命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前后共译出佛经九十八部,计四百二十五卷。鸠摩罗什所译佛经的卷帙,固然不及后来的玄奘之多,但他所译经、论的方面之广,却超过玄奘。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鸠摩罗什成为著名佛学家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复性书》是唐代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文章,他认为“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由此可见,他认为(   )
A . 人人皆善 B . 百姓皆恶 C . 人性本恶 D . 性善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