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知识点题库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 . 科教兴国 B . 百家争鸣 C . 百花齐放 D . “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国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是
①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 . 建国初期的教育 B . 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 C . “文革”中的教育 D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 . “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 . 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 . 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 . 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 . 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 . 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 . 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 . 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自己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
A . 钱学森 B . 袁隆平 C . 李四光 D . 华罗庚
下列有关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和教育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

③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 . 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 .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 .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每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习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材料二: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只是通过国教教会管理。到了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并且出台法律规定,其中1870年的《福尔特法案》中规定,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摘编自【关】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    )
A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C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 . 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B . 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C . 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D . 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这则材料说明(   )

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根本政策  ②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③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A . ①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从宪法到政府组织法均设有专门的国家荣誉条款,并出台了授勋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以勋章奖章制度、国家荣誉称号表彰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为基本内核的国家荣誉制度。文革期间,屡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再次启动。除不断修订《宪法》中对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外,还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尤其是2015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涉及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2019年9月17日,授予叶培建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经中共中央批准,称号颁授仪式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据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建国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发展的意义。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一五”计划的执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从1952年起,在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的同时,全面地、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急需的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对过去培养目标过高、专业设置过窄的情况进行了调整,本科职业教育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弊端已经充分地被人们认识到,本科教育的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国家专业目录种数大幅度减少,本科教育强调基础宽厚,更加注重做事与做人教育的统一。

——摘编自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阶段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 科技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B .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C .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 .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落实
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 发现天然杂交水稻优势 D .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向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谈到某一方针时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该方针是(        )
A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 .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与美、德等国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工人群众本身开展的教育活动多与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国会议员竞选也要求广大选民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统治阶级日益认识到初等教育的重要性。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案出台,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1876年,又补充规定家长送子女入学是一种义务,凡十岁以下儿童如未受过教育不能当童工等。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大部分儿童能受到6-7年的正规教育。

——摘编自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初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初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知识分子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首先打破那种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依赖思想”,“既不能无限期地依赖苏联专家,更不能放松对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最有效的学习”。这反映出当时(   )
A . 发展科技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B . 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 C . 中苏关系恶化已影响科技交流 D . 我国对科技发展之路的理性认识
从1967年起,由总后勤部等有关部门牵头,召集全国近20家单位开展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筛选了四万多种化合物、中草药,最终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到青蒿素结晶。这一过程(    )
A . 彰显了科技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B . 展现了传统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C . 得益于国家对科技体制的改革 D . 标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