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题库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衰退       B . 起义频繁 C . 兵力不足 D . 吏治腐败
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

A . 保马法 B . 将兵法 C . 保甲法 D . 军队精简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 .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 .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抑制土地兼并 B .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 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 . 汉武帝改革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宋代王安石变法 D . 明代张居正改革
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 . 均输法 B . 市易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青苗法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 . 市易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均输法 D . 免役法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 . 冗官 B . 冗兵 C . 积贫 D . 积弱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日: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2. (2) 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 . 青苗法  保甲法 B . 均输法  保甲法 C . 免役法  保马法 D . 市易法  将兵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

材料二:将次天明,老抠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于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王安石执拗,民间称为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喌,喌,喌,喌王安石来!”群鸡俱至……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豕,都呼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当做畜生。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材料三:“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遨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 (1) 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以来官方和民间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2. (2) 梁启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③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 (1) 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2. (2) 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 (3)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 . 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 .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
A . 主张儒佛合一 B . 注重经义策论 C . 抨击科举制度 D . 抨击当朝统治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整顿太学   ⑤将兵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⑤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
A .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B . 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人变少 C . 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 D . 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 (1) 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