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开始于下列哪一事件

A . 德国吞并奥地利 B . 德占领捷克 C . 德突袭波兰 D . 德侵入巴尔干
下列属于英美联军共同的军事行动有
①西西里登陆
②中途岛战役
③易北河会师
④诺曼底登陆
⑤阿拉曼战役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⑤
下列研究1943年开罗会议进程的第一手史料中,价值最高的是

A .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 . 1943年的《蒋介石日记》 C . 罗斯福给斯大林的信 D . 美国外交部的会议记录档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

A . 股票投机过度 B .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 C .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下列表述与图所示战役信息相吻合的是

A . 该战役前德国已经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B . 该战役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 C . 战役的结果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D . 战役过程中发生了规模极大的坦克战
二战期间,某次国际会议及其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该会议是下图中的

A . B . C . D .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方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

A . 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 . 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 . 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 . 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材料二  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团安全体系的建议: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  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苏、法两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20世纪是个极端的年代,“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同时也摧毁了所有美好的设想”。他创造性的提出“短促20世纪”的概念,并把它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大灾难时期、黄金年代和“天崩地裂”时期(70年代初期以后到90年代初)。

英国哲学家伯林:“我的一生——我一定得这么说一句——历经20世纪,却不曾遭逢个人苦难。然而在我的记忆之中,它却是西方史上最可怕的一个世纪。”

西班牙人类学家巴诺哈:“在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安安静静地生、幼、老、死,走过一生,没有任何重大冒险患难——与20世纪的真实事迹……人类经历的种种恐怖事件之间,有着极为强烈显著的矛盾对比。”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 (1) 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 (2) 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矛盾和分歧的存在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际政治的智慧在于如何处理分歧、化解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说:“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丘吉尔同意开辟第二战场,但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的“地中海战略”。罗斯福对他儿子说:“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二: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苏联外长日丹诺夫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

(1947年9月)

  1.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苏联和英国存在怎样的分歧?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年底,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要求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并计划在1941年冬季到来以前结束战斗,然后再继续解决英国问题。希特勒曾对他的亲信说过:“如果我们想要统治世界,我们就必须征服俄国。”社会主义苏联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最大障碍,同时,德国企图通过进攻苏联给侵略战争输血。但在入侵苏联之前,希特勒并没有完全低估苏联的抵抗能力,从各个方面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全面完成了入侵的一切准备工作。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德国出动了17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出师不利,损失惨重。但苏联领导人很快就冷静下来,并采取了新的军事部署,打乱了德军通过“闪击战”在3个月内吞并苏联的冒险计划。到1942年2月底终于转危为安,莫斯科战役以德军的惨败而结束。

——摘编自张开荣《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希特勒推出“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以及出师告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战争的影响。
—段关于二战前夕的记载这样写到: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上述情况(    )
A . 导致四国达成《慕尼黑协定》 B . 推动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C . 反映出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D . 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世界经历了从“非战”到战争再到和平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美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种乐观主义的余晖中,美国国务卿弗兰克·凯洛格按照白里安的建议,提出各国保证摒弃战争、不把战争当做“推行国策的一种工具”。这一建议得到实施,1928年8月27日,《凯洛格——白里安公约》(非战公约)被签订。由于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个国家的签署。虽然公约只依靠世界舆论这种道义上的压力,但仅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便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起初谁也不相信……然而在经过了最初的一阵子不安之后,我开始对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事感到幸灾乐祸了。多年来,我先后就日本人的威胁以及我们应当趁早采取行动以防患于未然的建议,……看到我提出的瞥告被当成耳旁风,实在叫人灰心丧气。不过,反过来想,要唤起我国人民奋起行动,正需要那样的灾难,一旦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就不担忧最后的结局了。

——【美】《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所做的努力。有人说非战公约不能达到非战的目的,谈谈你的理由。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警告“被当成耳旁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突然袭击一事”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下图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进程。符合这一德国疆域图的时段有可能是(    )

A . 1936年3月至1938年2月 B . 1938年3月至1938年9月底 C . 1938年10月至1939年2月 D . 1939年3月至1939年9月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
A . 诺曼底登陆 B . 萨拉热窝事件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英勇作战、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斯科战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

人数

坦克

火炮和迫击炮

飞机

德国

180万

1700辆

1.4万门

1390架

苏联

125万

990辆

7600门

677架

材料二:1942年5月26日,《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两国在对德作战期间,互相支援…… 1942年6月11日,苏美互助协定签订,规定美苏两国相互提供物资、设备和情报。该协定从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对苏的租借援助形式。

——摘自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莫斯科战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苏军获胜的原因,并指出该战役的历史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合作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的时间和标志。
不同的维护国家利益方式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签订的某协定的附件(节选):

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建议第6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前项建议第6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材料二:两个不同时期欧洲各国关系图示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该协定的名称及其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结合相关史事,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简评该政策。
  2. (2) 概括材料二中欧洲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策略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给成员国带来的政治收益。
英国史学家贝内特在评价某个历史事件中称该事件是西方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B . 德国吞并奥地利 C . “慕尼黑阴谋” D . 法国投降
下列对如图的分析解读准确的有(  )

A .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B . 日本法西斯进入了全面进攻状态 C . 中国战区两大战场初步形成 D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