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
A .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 . 通过了《租借法》 C . 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 .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下图是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其主旨当是(  )


A . 打败同盟国集团 B . 反对共产主义 C . 联合对抗法西斯 D . 建立联合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 (1) 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点?
  2.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两次战役“性质的不同”?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
A . 科技革命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B . 科技带来的是毁灭性后果 C . 科技成果总是诞生于战争中 D . 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观察阅读下列资料:

材料一

国家复兴管理局总部和领救济的队伍

材料二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请思考:

  1. (1) 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社会制度”的命运?
  2. (2) 哪一著名的实践对材料二中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3. (3) 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对于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总体上都是公正的、正义的审判 B . 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 C . 主要指控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D . 两次审判都较为彻底,清除了法西斯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签署或以中国的名义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 )

①《大西洋宪章》 ②《开罗宣言》 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以来,苏联政府数次呼吁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参战后,于1942年4月初步制订出由法国海岸登陆直接进攻欧洲的计划,这也是美国传统的正面进攻战略思想的反映。丘吉尔政府最初强调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当战局转折后,丘吉尔成为开辟第二战场的积极倡导者,但他极力主张经由英国殖民势力控制的北非和地中海登陆意大利,在南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盟军开展了登陆北非和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

1943—1944年,苏联在东线转入大规模反攻,英美在南欧与德意军队作战陷入胶着状态,英美开始加紧准备在法国大西洋沿岸登陆的“霸王行动”。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到8月底战役结束,共登陆超过300万军队,德军损失11.3万人,坦克1000多辆,飞机3500多架。

——摘编自曲培洛等《浅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作用》

  1. (1) 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战场形成的过程。

  2. (2)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选址变化的原因和诺曼底登陆的意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以往竞争性的联盟体系是一群特定的国家与另一群国家的对立,是一种均势体系,具有排他性,这将导致国际秩序不稳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提出建立合作型的、集体的国际体系:国际联盟。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对国际体系稳定更有保证。国家间的争端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倘若仲裁失败,无法阻止侵略,那么整个共同体将联合起来剥夺入侵者的侵略成果。但是这种构想从未变成保证世界和平安全的现实机制。二战后,杜鲁门政府筹建联合国的时候,威尔逊遇到的困境再次重演,比如联合国虽然承诺国家平等的原则,但这被其中的寡头政治式的权威冲淡了。作为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合作型安全的理念也一事无成。

——威廉·科勒《联合国:全球合作型安全的守护者》

  1. (1) 国际联盟没能实现威尔逊的设想,请用史实说明。

  2. (2) 为什么说联合国具有“寡头政治”式的特征?你是否认同联合国合作型安全理念一事无成的观点?为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 (1) 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1949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1950年10月,美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1955年9月,成立了“东南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11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你,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的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

二战期间,战争双方曾制定多个作战方案。下列作战方案,按其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炬”方案

②“霸王行动”计划

③“巴巴罗萨”计划

④“曼施坦因方案”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④①②
1899年,发生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一门5英寸口径的大炮还需要32头壮牛来牵引,仅仅过了15年,号称“陆地巡洋舰”的坦克就已经成为了驰骋沙场的流动炮台;二战中,德国人根据为登月而设计的液体燃料火箭原理制造出了V-2火箭,并用于对英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中一架F-15E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攻击能力,相当于140门大炮同时发射的威力。对此,你认为最全面的看法是(    )
A . 残酷的战争成为人类科技进步的大“实验室” B . 没有战争,科技不会迅猛发展 C . 科技改变了战争,战争提升了科技,科技与战争相互影响 D . 现代战争已经到达离不开科技的地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数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从宜昌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大撤退的同时民生公司又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其英勇悲壮更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学家指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有何特点?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战爆发,日本声明:“帝国不介入,专注于中国事变。”1940年日本估计欧战将很快结束,必须利用德国的胜利,抓紧时间南进(南进政策意旨日本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7月27日,联席会议具体制定了南进的方针政策。1941年4月17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作出了《对南方施策纲要》的新决定,认为只有在美英荷的对日禁运威胁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对日本加重军事压迫时,才能对南方行使武力。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1939年9月到l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两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日本制定“南进”计划的目的。
  2. (2) 如何理解二战初期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英国著名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
A .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B .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D . 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
A . 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 . 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 . 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 . 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是与孤立主义同时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潮。3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发誓,不让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重演。1935年,国际形势更加紧张,罗斯福提出了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费预算,遭到和平主义团体的批判。1937年2月的民意测验显示,95%的人不愿意卷入另一场欧洲战争。从1938年起,和平主义运动就走下坡路,一些和平主义者转变了态度,他们相信对付法西斯主义侵略者,只有以武力斗争的手段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呼吁和平遵守国际公认的交往准则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大战全面爆发后,一部分人士主张支持英法作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和平主义运动内部的争论戛然而止。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和平主义运动逐渐式微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这些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世界历史》杂志(1986年11月)

材料二:总的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美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3. (3)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美国的对苏政策发生了什么改变?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该协定的内容应该是(   )
A . 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 B . 德国吞并奥地利 C .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