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知识点题库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 . 物种进化 B . 外来物种入侵 C . 群落演替 D . 垂直结构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 ③④①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 .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 . 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 . 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 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C .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下列群落类型中基因库最丰富的是(    )
A . 热带雨林 B . 草原 C . 荒漠 D . 苔原
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 (1) 判断A﹣D四种生物的对应线:

    A.  B.  C.  D.

  2. (2) 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 (3) 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 (4) 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 (5) 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 . 在两地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改变而水平结构不改变 C . 地衣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增多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 .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 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及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在生态系统中,蛙属于消费者,处于第营养级。
  2. (2) 食物网中田鼠和蛇的关系是
  3. (3) 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源头是,各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最后被利用。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化学杀藻剂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 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 . 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 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的机理是与蓝藻形成竞争资源
土壤中中微生物量大、种类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较多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生长。某生物小 组围绕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的作用进行了相关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

(s)

A

不作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

缓慢注射0.5mol缓冲

溶液的鹅膏蕈氨酸

15.72

149.73

  1. (1) 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样本地块中小动物的来估测该区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是指
  2. (2) 在验证“ 土壤中落叶的分解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的实验中,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作为对照组,对乙组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预期甲. 乙组未分解的落叶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请将结果以曲线的形式画出来.

  3. (3) 反硝化细菌能将硝盐酸转化成氨和氮.施用磷肥能促进土壤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土壤氮损失, 请设计实验验证稻田氮损失是否由反硝化细菌数量增 加 引 起 ( 仅 写 汁 思 路 )  。
下表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草地中部分绿色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单位:株/m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龙葵

3.0

2.0

0.4

0

0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1. (1) 估算种群密度时,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 (2) 表中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具有生存优势。
  3. (3) 若某种入侵植物的种群起始数量为N0 , 每一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则在理想条件下,5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符合曲线。
膏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长于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较高,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是干热河谷地区保持水土、促进植被恢复的树种之一。近年来,因其种子油经过加工可制成清洁环保的生物柴油而备受关注。
  1. (1) 研究者在同一条盘山公路的带状坡面上采用法调查膏桐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2. (2) 研究者根据膏桐的株高和直径,将膏桐的发育阶段划分为5个等级,数据如下图。

    图片_x0020_1024742613

    ①该图反映了膏桐种群特征中的,由此可以推测其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②分析图中幼树( II 级)比例低的原因是:树苗( I级)数量过多,导致激烈,且幼苗过于幼小,抗逆性较差。

  3. (3) 研究者同时统计了,结果发现木本、草本植物达100余种,且膏桐为优势种;研究还发现,各物种对环境需求差异较大,推测群落内不激烈,有利于群落维持稳定。
  4. (4) 综合考虑膏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目前地少人多的现状,请就如何合理利用膏桐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膏桐的作用)提出你认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2个问题。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 B .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 C . 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食动物A、B和肉食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
  2. (2) 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是A种群的数量下降后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
  3. (3) 该生态系统中,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调节。
  4. (4) 以上分析说明,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
北半球自北向南分布着许多类型的森林群落,下列不属于森林群落的是(   )
A . 苔原 B . 北方针叶林 C .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 热带雨林
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 .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如图是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此地狼尾草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 A-B时间段内狼尾草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内斗争加剧 C . 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维持恒定不变 D . C-D时间段内由于灌木的竞争,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荒漠降水量虽稀少,但分布较均匀 B . 仙人掌的气孔白天和晚上都可开放是和生活的缺水环境相适应的 C . 爬行动物的蛋壳坚硬,不利于胚胎发育 D . 荒漠群落中的生物,可在草原群落中生活
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性别比例,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 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 C . 天敌1、天敌2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 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