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知识点题库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 (1) 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 (2) 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 (3) 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 (4) 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造成的。


  2. (2) 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3. (3) 为确定青鱼数量是否达到捕捞标准,常采用法调查其数量。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余下青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4. (4) 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  )

A .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 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C . 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D . 如果野兔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 .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如图方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有条食物链,鲈鱼处于第营养级;
  2. (2)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保留一位小数).
  3. (3) 池塘中各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了通过食物链流动外,其他途径有(填两项).
  4. (4) 图中太阳鱼与双翅目幼虫的关系为
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 .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树木 B .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C .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蘑菇 D . 一座山上的全部生物
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 . 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 .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下列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 . 海南岛南部的热带雨林 B . 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 C . 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D .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10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初为我国南方双季稻的种植区冬闲期。为提高双季稻产量及稻田的经济产出,科研人员在冬闲期稻田中分别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紫云英是一种豆科植物,根系中有大量固氮菌存在。紫云英盛花期全株翻耕还田、油菜籽粒收获后秸秆切碎还田。下图1是在早、晚稻成熟期对土壤取样,并在实验室测得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碳能力的相对值,图2是晚稻收获后测得的土壤有机碳总量,下右表是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水稻产量。请回答:

    不同处理模式下水稻产量(单位:kg·hm-2)

稻季

早稻

晚稻

紫云英

8 230

8 160

油菜

8 035

7 680

对照

7 875

7 745

  1. (1) 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属于,土壤微生物还可能属于
  2. (2) 本研究的“对照”应是
  3. (3) 图1结果表明,冬闲期种植两种植物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这是因为秸秆还田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微生物分解作用为水稻生长提供
  4. (4) 图2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比较高,结合图1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5. (5) 根据图2和表格可知,种植油菜的土壤中有较多的有机碳积累,但该模式下晚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种植油菜的土壤中。有同学提出“种植紫云英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不一定比种植油菜获得的经济效益高”,试提出一种设想以提高“紫云英双季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     )
A . 垂直结构 B . 水平结构 C . 时间结构 D . 营养结构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 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幢旧房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 . 齐云山山脚和山顶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者调查了长白山不同针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1) 丰富度最高的是(填字母)种类型的群落。
  2. (2)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现象,这能提高群落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动物提供更多的
  3. (3) 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调节,图中从(填字母)种类型开始,群落所在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低。
  4. (4) 森林中的动物间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进行捕食和被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
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 .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C .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D . 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下图1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同化量的流向示意图,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400km2 , 已知该兔种群的K值为8800只。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990467596

  1. (1) 图1中A为各营养级的同化量,C指的是
  2. (2) 如果图1为图2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向示意图,则图1中缺少一个箭头是。(用字母、箭头和相应文字表示)
  3. (3) 图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草原上风毛菊等草本植物沿着地势高低分布有所不同,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4. (4) 某次调查发现此生态系统中该兔种群数量为30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为只/km2;当兔的种群密度为只/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5. (5) 兔可根据狼的气味躲避敌害,狼可根据兔的气味捕获食物,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得以生存,这种现象是
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
A .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B .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 C .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采集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 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校园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不断攀升。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应对未来高CO2浓度的环境条件下,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参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水环境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藻类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2. (2) 图示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可通过形式返回无机碳系统,碳循环具有特点。
  3. (3) 绿藻、褐藻、红藻分别分布于水体表层、中层、深层,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这种分布的意义是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种类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 植物的生态位分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总体不变 B . 40年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C . 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 . 与荒漠群落相比,40年间该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