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题库

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选择 B . 物种退化 C .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 人类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并造成栖息地污染和改变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 . 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 . 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 . “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氟利昂(CCl2F2)因破坏大气臭氧层而导致“温室效应” B . 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是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C . 废旧电池的回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而不是回收金属 D . 淀粉餐具被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一次性餐具,可有利于保护环境
雾霾天气常常笼罩京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 . 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D . 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 .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 . 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 .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 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 . 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 . 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 . 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 . 资源状况 B . 科技发展水平 C . 人口的文化 D . 生活消费水平
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 (1) 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2. (2)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

  3. (3) 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 (4) 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
  5. (5) 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
前段时期,我省空气污染严重,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B . 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 C . 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 D . 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下列不属于臭氧减少导致的危害的是(   )
A . 南极冰盖开始融化 B . 农作物产量减少 C . 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D . 皮肤癌患者增加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给予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有利于维持其生态平衡 B .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首先要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再种草植树 C . 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D .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现代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生态足迹的值很小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发生了很多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亦或是人祸。这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请大家结合下面资料,回答相关生物学问题:

资料一:澳大利亚山火始于2019年7月18日,燃烧了整整210天,终于在2020年初经历了暴雨之后熄灭。据悉,过火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约10亿只动物葬身火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沉重打击。澳大利亚火灾后大量失去栖息地的蝙蝠进入人类生活区域,加剧人们的恐慌,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被证实在蝙蝠身上,至少携带100多种足以让人类致命的恐惧病毒,曾经的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病毒,蝙蝠都是直接源头,通过中间宿主(其他野生动物)间接地传染给人类。

资料二:2020始于东非,蔓延至欧亚大陆的蝗灾给世界多国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是数十年间世界范围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蝗灾,粮食危机又雪上加霜。

  1. (1) 澳大利亚每年都会发生山火,持续的高温干旱是重要的诱因。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引起全球变暖,这是局部地区频发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林火过后,自然环境能够恢复,这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能力。山火过后,很快发生演替,由于光照和充足,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
  2. (2) 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的旱灾相伴而生,我们应该把防治蝗虫的重点落在“防”上,比如用法调查蝗虫卵的种群密度,提早预防;引进鸭子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从根本上抑制蝗虫数量。
  3. (3)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引进鸭子抑制蝗虫的意义:
  4. (4) 为了防止蝙蝠将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染给人类,有人建议大量捕杀蝙蝠,该建议是否合理?请结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化给出判断依据: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 . 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 . 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 .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水污染是指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水域,超过水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引起起水质恶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剧,水体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进入水域,被植物体吸收后经传递,会产生富集作用,营养级越,受害越重。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等元素,藻类吸收这些物质后,快速繁殖,最终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
  2. (2) 河蚌常以浮游藻类为食,可用来进行水质的净化,种植沉水植物(水草)也是净化水质的常用方法。现欲探究蚌草联合净化水质的效果,应将实验分为组,且不同组别的水应相同。
  3. (3) 研究表明,单用河蚌进行治理,水体的透明度明显改善,河蚌能使透明度增加的原因是 ;经检测,水体氮磷含量短 时间内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 (4) 沉水植物通过来抑制藻类生长,水的透明度增加可使沉水植物得到而得以更好地生长发育,这会加强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有生物存在的连续的薄层 B . 控制人口增长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 C . 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温室效应 D .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关于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全球变暖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B . 全球变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上升 C .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森林减少引起的 D . 温室气体CO2含量是实时监测城市空气质量需要公布的项目之一
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会直接导致(   )
A . 温室效应 B . 酸雨形成 C . 臭氧层破坏 D . 水体污染
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过多导致俘获热增加而热逸散减少 B . 平流层的臭氧增多,导致照射到地面上的短波辐射增多 C . 电厂排出的废热和家庭污水一样,都属于水体污染 D . 生物的灭绝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受到影响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 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B . 关闭所有化工企业 C . 开发绿色能源 D . 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正迫使海洋生物改变地理分布,“逃离”赤道地区,向两极方向迁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B . 气候变化已在全球范围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 赤道地区海洋生物移向两极方向,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 D . 海洋生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