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知识点题库

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B . 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 . 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 . 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③过程
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 B . 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 C . 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 D . 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又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
生物净化的原理是生物通过(   ),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A . 自身的代谢 B . 生存斗争 C . 变异 D . 种间关系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 (1) 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者。

  2. (2) 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氧化成NO-和NO-,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合成,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 (3) 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

  4. (4) 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和NO-还原成N,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

     

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下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殖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2. (2)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3. (3) 该人工湿地中的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4. (4) 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下列各项行为中,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

A . 购买绿色商品 B . 捕食青蛙 C . 开展生态旅游 D . 合理处置垃圾
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 (  )

A . 保护消费者健康 B . 可持续性消费 C . 节约资源、能源 D . 保护生态环境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不包括(  )

A . 环境的破坏 B . 人口的快速增长 C . 环境的污染 D .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

A . 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 . 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 . 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 . 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植被大面积减少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问题。下列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植被减少引起的是( )

 

A . 水俣病 B . 酸雨 C . 沙尘暴 D . 赤潮
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植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森林减少②荒漠蔓延③水域污染④草原退化⑤湿地缩小⑥火山地震频繁.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②⑤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③④⑤
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4000m的高山中生活在珍稀动物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请分析:
  1. (1) 造成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

  2. (2) 将动物园内的大熊猫放归大自然,与野生大熊猫相比,的生存能力强

  3. (3) 为保护大熊猫,下列可采取的措施有,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

    ①在栖息地引入多种动物
    ②将大熊猫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制定法律,严禁猎捕
    ⑤在其栖息地多种植竹林





澳大利亚草原上的野兔经常泛滥成灾,采取下列哪项措施会既减轻灾害,又符合生态学原理 (    )

A . 人工捕杀 B . 使用化学药品毒杀 C . 适量引进病毒等病原体 D . 大量引进狼、狐等肉食动物
下列描述不属于环境污染类型的是(  )

A . 生物性污染 B . 化学性污染 C . 物理性污染 D . 水域性污染
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特点是(  )

A . 预测性难 B . 范围广 C . 潜伏期长 D . 破坏性大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模式,是一种(  )模式?

A . 持续性发展模式 B . 非持续性发展模式 C . 环保发展模式 D . 非环保发展模式
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蝗虫灾害,蝗虫要嚼食绿色植物的枝叶。对农作物和牧草破坏严重,农牧民通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死蝗虫。2002年夏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发生大面积蝗灾,国家农业部强调要科学治蝗,新疆某地区引进了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与农田,利用鸭子来吃蝗虫,既注意了治蝗的效果,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鸭子属于

  2. (2) 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3. (3) 写出一项“鸭子治虫”的优点:

水葫芦的危害:疯狂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

  1. (1)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 ,对迁入地区的和生态系统的 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  。

  2. (2) 生物性污染:。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包括


  3. (3)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能逐步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 ,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将硫、氮化合物从燃料中去除,并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主要目的是(  )
A . 保护臭氧层 B . 治理水体污染 C . 防治温室效应 D . 防治酸雨
人类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 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 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提高粮食的产量 C . 垃圾分类、秸秆焚烧,以提高垃圾和秸秆的处理效率 D . 清理淤泥、硬化河道,以拓展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