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区 知识点题库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 王春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的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 .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怎么也睡不着。 D . 他们俩在班上一个管纪律,一个管学习,配合得各得其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瓜的父亲

梅花

       父亲卖瓜,自己没有运输工具,是雇了别人的手扶拖拉机去卖。他是个地道的庄稼人,卖瓜对他来说太难了。车停在路边,他坐在车上,和一车西瓜一起晒太阳。汗水顺着他黑黄的脸颊吧嗒吧嗒往下滴。一顶旧草帽根本遮不住多少日头。他坐在西瓜堆里,汗流满面。他是会出汗的西瓜,西瓜里的瓜王。

       零星的顾客挑挑拣拣拨拉着车里的西瓜。父亲脸上堆满谦卑的笑,心疼地看那些滚过来滚过去的西瓜。他不停地说,慢些拨拉啊,别碰坏了。

       偶然遇上个大主顾,要几百斤西瓜,父亲就慌忙地搬出一个圆溜溜的大西瓜,又慌忙切开,热情地让人家尝尝。尝瓜的人在一牙西瓜上牙齿尖咬上几小口,噗嗤,扔在脚下。鲜红的瓜瓤在阳光里水光盈盈,一地汁水。父亲皱皱眉,心里疼得抽搐一下。

       这些西瓜,刚刚坐瓜时只有一粒豌豆大小,是他一颗一颗拨弄着长大的。每个西瓜都打磨掉他手心里的一层皮,每个西瓜都落满他厚厚的一层爱抚的目光。他爱着它们,心疼着它们。现在,他看着脚下糟践的西瓜,心里的疼窜到眉梢,拧成一个疙瘩。他吸一口气,牙疼一般,发出嘶嘶的惋惜声。

       父亲不善于卖瓜,就和村庄里的很多庄稼人一样,跑到大路上去等车。每当有一辆两辆空着的卡车驶过来,他们簇拥过去,询问是否是拉瓜的车,询问人家收瓜的价格。但往往是狼多肉少,一辆车上围一圈瓜农竞争。他们相互拆台压价,谁出的价钱最低,车主就跟着谁走了。尽管这样,父亲不善于言辞,还是拦不下一辆车。

       后来,他就跑到公路的上游,跑到离家几十里的土门,永丰堡去拦车。偶然的拦来一辆收瓜的车,让他高兴不已。拦来的车停在路边,车主坐在瓜棚里。父亲又递烟又切瓜,依然是一脸谦卑的笑。车主把咬了几口的西瓜扔在脚下,瓜瓤汁水淌着。父亲毫不掩饰地拧紧眉头,心里疼得抽搐。

       一车瓜拉走了,父亲捏着手里薄薄一沓纸币,拾起衣襟擦擦脸上的汗,像甩去一个大包袱那样舒一口气。他嘿嘿地笑着说,这下总算卖掉了,不然几场雨就沤在地里了,一个钱也进不来哩……。他小小的高兴一下,随即又阴下脸弯腰捡起车主们啃过的西瓜皮,骂骂咧咧丢进猪食篮子里,看着残余的瓜瓤叹息一声。

       我的父亲很真诚的巴望每个吃瓜的人都能啃净红瓜瓤,啃到露出瓜翠为止。他可惜着那些红红的瓤儿。

       我和父亲常常坐在地埂上吃西瓜。我们不切开西瓜,只在瓜顶上剜一个洞,拿一把长柄的勺子掏出瓜瓤儿吃,一口一口。父亲和我都鼓起腮帮子,一边吃瓜一边说话。我小时候话多得很,琐琐碎碎的话题父亲总是耐心听完,从不半途打断。我们吃完的西瓜壳皮儿薄的几乎透亮,没有一丁点儿的红瓜瓤,像两滴翠绿的水珠一样。

       我常常把西瓜壳儿放到路边,装作一个完整西瓜的样子哄骗过路的人。看到有人上当翻动空空的瓜壳,就得意的咕咕直笑。父亲摘下一个西瓜,招呼路人过来尝瓜,并歉意地嗔怪一句:我这个黄毛丫头总是捣鬼的很。他和路人闲聊,满意的看着别人啃完的瓜皮,不收一分钱。实际上那时候,过路的人吃个西瓜,也没有付钱的习惯。地里种着呢,谁也不是很较真。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八岁。我也和父亲一样不善周旋,但我实在没有一身好力气去种庄稼,种西瓜。我成了一个地道的商人,在一个破旧的镇子上打拼着,养活我自己。父亲肯定没有料到我会是个买卖人,他一直希望我是个读书人,有一身书香的好气质。但生活总是这样有些小小的不如意。

       镇子上很冷,年年夏季都不怎么吃西瓜。我也渐渐淡忘了种瓜的日子。今年的某一天,我去一个深山的寺里松散一下心情。一片幽静的树林里,有石桌和石凳。有人在石桌上切开一只很大的西瓜,香客们围起来吃西瓜。

    一会儿石桌上摆满了西瓜皮。我啃过的瓜皮掺在一堆瓜皮里,很突兀。我的瓜皮啃得没有一点红瓜瓤,只剩下真正的瓜皮了。我突然发现这些年我都是这么吃西瓜的,都是把瓜皮啃成一张纸。这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个习惯,不经意保持了很多年。

       那些被我啃得轻飘飘的西瓜皮,坦然地躺在石桌上。瓜皮上留着我牙齿的痕迹,像一个人走过的路。我小心翼翼拾起瓜皮,像拾起我和父亲的那段日子。

       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想念他像西瓜皮一样被我啃得只剩下轻飘飘一页纸一样薄的日子。

  1. (1) 文中反复讲到父亲对瓜的心疼,具体表现在哪几次?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现在,他看着脚下糟践的西瓜,心里的疼窜到眉梢,拧成一个疙瘩。

    ②我们吃完的西瓜壳皮儿薄的几乎透亮,没有一丁点儿的红瓜瓤,像两滴翠绿的水珠一样。

  3. (3) 文章第1段说“他是会出汗的西瓜,西瓜里的瓜王。”联系上下文,怎样理解这句话?
  4. (4) “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想念他像西瓜皮一样被我啃得只剩下轻飘飘一页纸一样薄的日子。”“我”想念的这位父亲是位怎样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 (1) 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 (2) 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应任务。

①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都要经历挫折。②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和勇敢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③遭受挫折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生得到升华,______________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1. (1) 第①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2) 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加以改正。
  3. (3) 请在第③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然(A.qiāo;B.qiǎo)变化着。它日夜散发着一种气息,清新的、充pèi的、诱惑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柔(A.nèn;B.nèng)的柳条在风中飘摇,fēi红的春花在枝头怒放,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部读不完的书叫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

    “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 (1) 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

  2. (2) 第3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你是如何理解“我”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
  3.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 (4) 阅读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5. (5) 文章题目新颖别致,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不亦

    ②温故而知

    ③吾三省吾身

    ④知之者不如之者

    ⑤知者不

    之为知之

  2.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3) 下列选项中与《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4) 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明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不能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常常感到忧虑。请你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劝诫小明,打消他的忧虑。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乙)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1. (1) 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甲段节选自《》一文,乙段选自《》一文。
  2. (2) 甲乙两段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3. (3) 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分析一点即可)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比喻) B .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拟人) C .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拟人) D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氛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氛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氛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部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1. (1)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发的颜色是由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的。 B . 头发变白一般是由毛发中黑色素的缺乏造成的。 C . 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忧伤可能导致头发早白。 D .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病就会头发早白。
  2. (2) 下列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 . 头发的颜色 B . 头发变白之因 C . 人老头发白 D . 一夜愁白头
  3. (3) 班上一位同学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生白发的原因。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B .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C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孔乙己》。 D . 莫怀威的小说《散步》讲述了中年人在这个社会所承担的重任。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写到的“客路”,是一种古人出门去别家做客的生活状态。 B . 古代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家父、拙作、见谅、愚见、鄙人等是谦称,令尊、垂询、大驾、赐教、高寿等是敬称。 C . 诗歌中的意境指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物象,意象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D . 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秋天的怀念》中文眼是“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乡情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生命对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 (1)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填序号):

    甲();乙();丙();丁()。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C.“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D.“绿叶对根的情意”

  2. (2) 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一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的句式相似、内容吻合。
  3. (3) 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4. (4) 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5. (5) 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1) 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 (2) 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3. (3) 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
  4. (4) 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惭愧    渊博    倜党    小心冀冀 B . 恭敬    取决    澄清    喜出望外 C . 淡雅    造访    端庄    诎诎逼人 D . 感慨    沉寂    决别    自做主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鸡

老舍

    ①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跟,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负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了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下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的受不了。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⑤不论是在院子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现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咯咯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怕的东西,他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就放下,教他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雏鸡都吃饱了,象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在地上,鸡雏们有的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是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都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为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 (1)     文中第 图片_x0020_100002 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 (2)     根据⑤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分析这四段在内容安排上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好处?
  3. (3) 品味欣赏。请你从修辞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达的妙处。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

  4. (4) 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蕴含的深意有哪些?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xiào()。
  2. (2) 她qiáo  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 (3) 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4. (4)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yóu  rán  ér  shēng()。
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B . 《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 C .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和他的弟子。 D . 《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朱自清。
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俄而雪     ②未若柳絮风起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3) 下列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和他的儿女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他很关心和重视后代的学习。 B . 白雪纷纷何所似? 纷纷扬扬的为什么这么像白雪?谢太傅看到外面的情景,很惊讶。 C . 公大笑乐。 谢太傅很高兴地大笑。说明他对儿女将雪比喻为“撒盐”“柳絮”感到幼稚可笑。 D . 下车引之。 陈太丘的友人下车来拉元方,这个动作说明他心中为自己的行为真心感到羞愧了。
  4. (4) (甲)(乙)两文中的“兄女”“陈元方”两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他(她)的一个相关事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花枝招展 , 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远方的早春客人。 B . 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北约发言人先是闪烁其辞,继而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C . 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 , 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D . 七十年来,我们美丽的祖国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