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点题库

用合适的成语替换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内容。

①过去在抗战时候,不知有多少家庭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妻离子散。

②我们在学习中要发扬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的精神。

③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一笑了之,毫不在意

④叶圣陶先生治学严谨,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文中说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实例,如老师的宽厚待人;爸爸妈妈的宽厚待人等,你对“宽厚待人”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250字左右)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散文。

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 . 《顺生论》 B . 《倪焕之》 C . 《流年碎影》 D . 《佛教与中国文学》
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于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换为视觉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持下来。

②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③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④这样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播。

A . ②①④③ B . ③①④② C . ②③④① D . ③②①④
阅读理解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 (1) 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 , 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 (4) 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 (5) 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 .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 . 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 .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 . 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 . 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 , 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 . 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 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 避而不答。
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 . 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 . 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 . 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阅读下面句子,给划线的字注音。
  1. (1) 记得那是旧历丁( )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 )上双层的悲哀。
  2. (2) 他对普通话生(),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性的意见。
下列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诺第留斯号”潜艇。 B .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C . 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 . “诺第留斯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____)又(____)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费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tà    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竞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kǎi    系之了。

  1. (1)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累赘()    别扭()    拖tà()感kǎi(

  2. (2) 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分别是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一代大师的家国情怀

①“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虽然李四光先生已经离开40余年了,但是他的这些话仍像星辰一样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正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评价的那样,“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

②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原名李仲揆。他勤奋好学,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小学,为振兴海军,15岁的他东渡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在日本,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8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8个字。

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李四光愤然辞去实业司司长职务。1913 年,他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0 年2月,李四光应邀在巴黎留法勤工俭学会做学术报告时提出:“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凡遇着新境象、新学说,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说,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科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对于西方先进的学说,可以为我所用,但决不能受它束缚。”同年,李四光接受蔡元培的聘书回国,到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在北京大学,他一面教书,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他把备课、讲课、带学生实习当作实践的极好机会,不断积累资料,不断思考和研究问题。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34 年至1936年,他先后在伦敦、剑桥、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欢迎和赞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四光闻讯欣喜若狂。他克服了一系列艰难险阻,终于在1950年春天,化名回到了祖国。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④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 ,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著作。他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受旧中国历史条件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1923年他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10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烦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和科学性。这10条标准,一直被国内外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部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⑤在北京大学教书期间,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第四纪冰川进行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20世纪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做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我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⑥李四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中国贫油”,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田的地层都是海相地层,因此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有生油的条件。而中国的地层大多是陆相地层,所以断定中国是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不同意这个观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后来,国家陆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⑦纵观李四光先生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李四光精神在新时代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加强野外地质研究,注重加强地质基础科学研究。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以李四光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每一位地质人都能在这种感召下收获一种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选自《中国矿业报》

材料二:

浙江湖州,一名83岁的老人叫林子跟,有人常见他拾荒以补贴家用,这次匿名捐款1万元,用于抗击疫情。当工作人员要写下他的名字时,他激动地摆手说:不要写我名字!”“如果一定要写,就写‘知恩者’。”他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倔强样子,真的很可爱。当地网友无不被老人的善举深深感动,众筹1万元善款欲还给林子跟,因为林子跟的84岁老伴身患残疾,需要卧床照顾。但是林子跟再次将这1万元善款捐出,社区不愿再次接受,老人转而通过银行将钱汇入红十字会。老人说,得知他要捐款帮助国家战胜疫情,老伴也为他高兴,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

——搜狐网

  1. (1) 材料一带有传记文学的色彩,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师李四光的家国情怀。小语对此做了探究,请你根据提示,帮她完成表格。

    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举例

    人物形象特点

    1911年,李四光愤然辞去实业司司长职务。

    1913年至191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20年,李四光接受蔡元培的聘书,回北大任教。

    1934年至1936 年,赴国外讲学并受欢迎和赞誉。

    1950年,

    介绍人物突出贡献

    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并一直被采用。

    致力于我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完成《冰期之庐山》等研究成果。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学术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凡遇着新境象、新学说,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搞科学研究的,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掌握逻辑思维,天经地义的学说,也不能吓倒我们,要知真正科学的精神,就是为真理而奋斗。对于西方先进的学说,可以为我所用,但决不能受它束缚。”

    引用他人评价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2. (2) 阅读完材料一和材料二,老师请同学们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请写下你自己的想法,准备上台和同学们分享。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 (1) 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做简要赏析。
  2. (2) “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②当然要观察。

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

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①②④⑤ C . ③①④②⑤ D . ①③②④⑤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géshi,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tuǒtiē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躬() géshi() tuǒtiē()

  2. (2) “稿”字用音序检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3. (3) 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太爷爷的百岁寿辰将至,家人要为他举办寿宴。你结合太爷爷的“小档案”,完成了几件事。

小档案

姓名:陈新民 性别:男 籍贯:江苏省南京市

1922.6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41.6    投笔从戎,北上加入八路军

1949.4    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1951.2    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归国后在部队工作

1982.6    光荣退休,其后积极为中小学生普及国防知识

2002年至今    居家休养。每天打扫自己的房间,写写毛笔字,每周游泳一次

  1. (1) 爷爷拟写了邀请函的正文,你推敲后发现加点词不妥,换成了    (  )

    喜逢父亲百岁寿辰,兹于6月22日18:00,在星舟大酒店万华厅举办寿宴。敬请前往

    A . 家父  光临 B . 乃翁  莅临 C . 令尊  驾临 D . 我爸  到来
  2. (2) 爸爸、妈妈布置宴会厅,你去帮忙。

    ①宴会厅要挂一副寿联。爸爸拟了上联,你对出下联。

    上联:四世同堂,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                             

    ②妈妈看到主席台区域只有一副寿联,觉得不够喜庆,寿星的风采也体现不足,想再添加一些布置。你按照方位顺序,向妈妈说明了自己的设计。(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