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知识点题库

读《白杨礼赞》,本文作者,原名,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 (体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读《白杨礼赞》,本文中作描写的词语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写高原之平,用“”,写高原之美,用“”等。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全部正确的是(  )

开kěn( ) 积雪初róng( )  jiàn( ) 视     纵横jué( )荡

A . 垦  融  贱  决 B . 恳  融  贱  决 C . 垦  融  贱  绝 D . 垦  溶  贱  决
读课文《白杨礼赞》,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    )

A . 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 B . 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 C . 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 D . 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白杨礼赞》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 (1) 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 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 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线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2. (2)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3. (3) 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突出酸枣树的

                                                                                                              白 杨

袁 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了过来,他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 (1) 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那么,《白杨》是,《白杨礼赞》是

  2. (2) 《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1. (1) “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句中的“——”有什么作用?
  2. (2)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句中的“扑”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3. (3) 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三个问题。

【新闻链接】从现在起,市林业部门将对全市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全面掌握古树名木现状,为修订《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和实施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纳入普查的古树树龄均在100年以上,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后备资源,是指树龄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

(摘自《宁波日报》2012年4月26日)

【大树之死】

【你说我说】在交通不便的山村扩建公路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但奉化松岙镇王家山村却在扩建公路时遇到了一桩麻烦事:三块年代久远的奇形巨石和六株百年古树,成了扩建公路的绊脚石,是去是留,村民们意见不一:

上了年纪的村民认为这个路段宁可按原路,也不要动这些石头和大树,因为石头和大树对他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据他们讲,抗战时期,日本军队来到这个路段时,看到地形狭窄险要,不敢贸然进入,全村人躲过一劫。以前村民出外务农,累了就在石头和树下乘凉休息,大家对此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年轻的村民表示,公路扩建后,可以给进出带来方便,为村民增收,说不定今后家家有汽车的梦想也会实现。48岁的村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将弯道的石头和树移掉一些后,道路就能变得宽阔,同时来往车辆也不会有安全隐患。

  1. (1)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链接】的主要内容。
  2. (2) 仔细观察【大树之死】的两幅图片,用简明的语言探究大树致死的原因。
  3. (3) 扩建公路是否该为奇石、古树让道?联系【你说我说】,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A . 班上的同学几乎都对班长十分佩服,他们都认为她对工作十分尽职,也有能力胜任班长一职。(删去“几乎”) B . 由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网络付款方式的广泛运用,使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将“便捷”改为“便利”) C . 这次复试成功,将决定她能否顺利考入这所大学。(在“成功”前加上“能否”) D . 2017年2月,芝麻信用与深兰科技合作推出快猫无人值守便利店出现。(删去“出现”)
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春蚕》等。

拓展阅读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女生,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1. (1) 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2. (2)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部分。

    ①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 , 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温馨提示:透过字面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事物特点。)

    ②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温馨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事物特点。)

  3. (3) 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温馨提示:从表达效果、事物特点、主题等角度来思考其作用。)
  4. (4) 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温馨提示:文中两次将柿子树比作父亲,思考柿子树和父亲有哪些相同品质。)
  5.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温馨提示:按行文顺序梳理作者的感情。)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 . 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 . 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 (1) 概括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2. (2) 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用?
  3. (3) 第①段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 (2) 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 (3) 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替换画线部分。
  1. (1) 黄与绿主宰着,没有边际,没有界限 , 坦荡如砥。
  2. (2)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也不屈服 , 对抗着西北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1)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2. (2) 结合全文,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 (3)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一句话就可以,而作者却用了四个“难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你能根据白杨精神,展开联想,完成以下填空吗?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因为他们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妙手偶得  开垦    贱视    婉然 B . 恹恹欲睡  雄壮    鄙视    融化 C . 参天耸立  佩服    严肃    像征 D . 力求上劲  朴质    伟岸    正直
下列关于课文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蓄势,充分突出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 B .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 . 《白杨礼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D .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