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知识点题库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 他每天认真学习,面对这次考试他早已胸有成竹 C . 他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D . 浮光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 . 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 .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 . 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2. (2) 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改为“”。

  3. (3) 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ún)       赋(yù)         (yí)和园 B . (kuí)门       (xuàn)染       暮(mài) C . (zhàng)     气(gài)        真(zhì) D . (jìng)      茂(shèng)      (bó)斗
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凑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
  1. (1) 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2. (2) 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口号。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 .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绘得栩栩如生 C . 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 . 这部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图。
给下面的划线字注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迭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2) 第②段划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 (3) 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 (4) 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针对这种情况,初三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1. (1) 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2. (2) 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个理由。
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 .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 . 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 .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 , 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 , 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 , 似乎在等待日出的那。

  1. (1) 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shèn)透  燥动 B . (bǐnɡ)息  欢腾 C . (ní)  晨曦 D . (shà)那  问侯
  2.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染上 徘徊 B . 盖上 徘徊 C . 盖上 盘旋 D . 染上 盘旋
  3. (3) 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B . 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C . 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D . 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阅读选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 (2) 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 (3) 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 . 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 . 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 . 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难(jié)    效(pín)    拘(ní)    惟妙惟(xiào) B . (xié)    合(qì)    统(lǒng)    铢两悉(chèn) C . 怅(chóu)    意(yùn)    安(gǒu)    心旷神(yí) D . 染(xuān)    桥(tù)    语(yàn)    文采饰(zǎo)
将下面的句子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②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③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更注重含蓄不露。

④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⑤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⑥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A . ③④⑥①⑤② B . ④⑥②①⑤③ C . ③①⑤②④⑥ D . ④  ①⑤③⑥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每朵玫瑰都能向阳生长

陈  凌

    ①1919年10月,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感慨,现代女子受压迫“已到极点了”,“凡有觉悟的女子,切不可再藏名隐姓、含羞怕辱,不敢出来与黑暗势力奋斗”。近百年过去了,作者的感慨也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成为历史。女性“离不开锅台,上不了讲台,登不上舞台”的状况早已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信念与实践。

    ②____A____不妨把目光转向正在召开的两会。从用一个个“沾着泥土芳香”的议案提案传递百姓呼声的女性代表委员,到以认真负责态度赢得各方礼赞的警花,再到为“抓新闻活鱼”而敬业奔跑的女记者,会场内外,一道道亮丽的“两会风景线”,生动注解着时代的进步、文明水准的提升。

    ③____B____去年的今天,一张照片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个双手叉腰、眼神无畏的小女孩铜像,被放在华尔街著名的铜牛雕塑前,小女孩脚前刻写着这样的说明:“了解女性领导的力量。她创造不同。”男女平等,并不是要抹杀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是要让社会理性正视这一差异,并让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公平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照片引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并不在于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所形成的戏谑感和强烈视觉冲击,而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④____C____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期待玫瑰自由绽放,绝不是因为她们的美丽能够点缀世界,而是因为女性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民小酒”的“代言人”余留芬,带领群众与贫困较劲,以“不惜命”的奋斗精神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的贫困局面;“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的“北斗女神”王淑芳,用20多年的青春奉献让更多国人用上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宝贝回家”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夏雪,帮助8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为一部奏鸣曲,那女性的作用,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

    ⑤然而,要让每一朵玫瑰都能“自如地”向阳生长,并非易事。就在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令人喜忧参半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喜的是,全球性别差距呈现出缓慢缩小趋势, 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善性别平等状况可带来巨大经济红利;忧的是,女性在经济机会和政治参与上,仍与男性有不小差距。报告甚至略带无奈地预测,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她们的诉求,保障女同胞的权益。

    ⑥梁启超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待,“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她们”的参与,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她力量”和“她智慧”。打破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培育更深厚的社会土壤,筑牢完善的制度根基,“她们”必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8日04版)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事例。
  3. (3) 分析第④段画线语句的作用。
  4. (4) 第⑤段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中的“这”指代
  5. (5) “今天的女性,不仅有‘男女都一样’的自信,更有‘握住自己的命运’的自觉。”这句话应还原到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lüè)  油(xī)   安(gǒu) B . (bì)   拘(ní)   然(chàng) C . 赏(jiàn) 驱(qiǎn) 桥(tù) D . (lǚ)   使(jí)   合(qiè)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 . ③①⑥④②⑤ B . ④②⑥①③⑤ C . ⑤③①④⑥② D . ⑤①③④②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