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区 知识点题库

人工智能犹如新的科技革命,为长期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请你仔细观察下图,对人工智能进行简要的介绍。

写作提示:①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②80字左右。

古诗文默写。
  1.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 (2)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碳翁》)
  3. (3)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4)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5) 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诗句是” ,  。“
  6. (6) 《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借比喻将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A.我不想停止追寻的脚步,我不想成为同学眼中的另类,我不想就这样落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太多不想出现的情况。而这一些“不想”往往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影响过自己,那么借此机会向大家倾诉一下吧!

请以“我不想      ”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③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B.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②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释义;坚定的志向是什么也不能打败的)

要求:①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ī)  书(zāi)  污(huì)  满目(chuāng)痍 B . 宿(xiù)  桑(zǐ)  (nǐng)转  不(xiè)置辩 C . (tiǎn)  (yùn)圈  (rèn)苒  岁月(cuō)跎 D . (huì)  (tuí)唐  (jiàn)或  箪食壶(jiǎng)
下列句中画线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策之不以其   益慕圣贤之 B . 而岩穴暝  男有分,女有 C . 知不如徐公美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D . 四时俱    前人之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因为书院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艾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械,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合教育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B . 书院的精神文化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部分组成。 C . 公元1167年,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械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理学家朱熹,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 D . 因为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所以使书院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时,强调书院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对每个层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B . 文章在论证三个文化层面时,引述了与书院大儒、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关的言论或事例。 C . 文章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入手,对传统书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D . 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不同层面的特点时,也提及它们给予当代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启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院的制度文化,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很多职务由学生担任,生徒参与管理较普遍。 B . 学规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它作为古代书院的规章制度,应该由师生来共同遵守。 C . 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不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 D . 为了强化生徒的社会责任感,书院大师提倡游历活动,他们认为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买到的东西,他并不急于出手,往往要细细考察,追根溯源,直到确切的弄清楚年代、来源,掌握了它的实际价值,才待价而沽 B . 9位育才园教师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制作的刻纸作品“育才情”完美收关,向东北育才学校70华诞献上一份精致的贺礼!整幅画卷以红色为底,附以白鸽、桃树、祥云等吉祥纹样,真是惟妙惟肖 C . 青春礼上,学生代表深情告白:青春是用来学习的季节,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岁月,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要在时间上锱铢较量 , 做一个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青年。 D . 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雎》《蒹葭》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B .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以记录春秋到北宋时期国君言论为主的编年体史书。 C . 《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他擅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称为“吴均体”。 D .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诗文默写。
  1. (1) ,此地空余黄鹤楼。
  2. (2) 孤山寺北贾亭西,
  3. (3)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4. (4) ,天山共色,
  5. (5) ,千丈见底。
写作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鲜花满地,也许有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失意,情感上的烦恼等,需要我们去跨越。

请以“迈过那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②不少于600字。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鲁智深、武松和李逵都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 B .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到了,我校师生欢聚一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歌舞晚会,大家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C . 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 D . 研究证实,杂乱的环境的确会让人困倦和无精打采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 ②⑤①③④ B . ②⑤③①④ C . ⑤②①④③ D . ⑤②④③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好家风,需要“绿我涓滴”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子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子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原文有改动)

  1. (1)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 (3)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 (4) 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长辈的言传身教,请结合选文和下面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长辈对你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你产生的影响。

    【材料】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长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下列句子顺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信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 . ⑤①③②④ B . ⑤③②①④ C . ②③④①⑤ D . ②⑤①③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日“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日“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日“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谱。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戏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一“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能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1. (1) 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 (2) 研读第⑤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3. (3) 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4. (4) 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5. (5) 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名著阅读。

    常熟是极出人文的地方。此时有一位云晴川先生,古文诗词,天下第一,A到了十七八岁,就随着他学诗文。B道:“A,你是个寒士,单学这些诗文无益,须要学两件寻饭吃的本事。我少年时也知道地理,也知道算命,也知道选择,我而今都教了你,留着以为救急之用。”A尽力听受了。B又道:“你还该去买两本考卷来读一读,将来出去应考,进个学,馆也好坐些。”A听信了B,果然买些考卷看了,到了二十四岁上出去应考,就进了学。

选段中A是,B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 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2. (2)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王怫然怒                     怫然:

    鹰击于殿上                    仓:

    ③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使:

    ④酒既                           酣: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3. (3) 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4. (4) 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现代文阅读

换暖

包利民

①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②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③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④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⑤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⑥“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⑦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嗽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⑧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⑨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每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⑩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于是脸上的笑就更了。

⑪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⑫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⑬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⑭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熏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⑮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⑯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⑰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1. (1) 文中有几处照应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2. (2) 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老李太太的神态,并说明理由。

    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于是脸上的笑就更了。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开车小战士”的人物形象。
  5. (5) 小说的题目为“换暖”,其意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义。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寻不见娘。走不得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段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节选自《水浒传》)

  1.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请再写出《水浒传》中的两个有关李逵的情节。
  2. (2) 选文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从中可见主人公有何特点?
  3. (3) 李逵本来是想把娘亲接到梁山泊享清福的,没想到反而害死了娘亲!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慨?最想说什么?请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