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知识点题库

铀235(其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是核电站的主要燃料,下列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铀属于非金属元素 B .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2 C . 该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 D . 该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
原子核的组成是由(     )

A . 质子和中子 B . 质子和电子 C . 电子和中子 D . 核子和电子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 . 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 . 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 . 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 核电荷数相同 B . 质量几乎相等 C . 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 D .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 (1)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 (2)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在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a和c数量不相等 B . b决定原子种类 C . 质量集中在c上 D . a和c之间存在吸引的力
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 (1) 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 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 . 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 . 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 (2)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   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 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 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 a 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a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朝核问题”引发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
A . 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B .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 . 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 . 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右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

A . 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 .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 . 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 . 原子呈电中性
下列有关说法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 . 甲图: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B . 乙图:牛顿做小球从斜面滚下的实验直接得出了惯性定律 C . 丙图:阿基米德定律揭示了浮力大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D . 丁图: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其符号为Fl,原子序数为114,属于弱金属之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鈇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 114 B . 289 C . 175 D . 40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 (1)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甲乙丙)。

  2. (2) 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 . 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 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 . 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 D . 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197
2019年7月6日,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通过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中的碳-14含量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不同的是(    )
A .   质子数 B . 核电荷数 C . 电子数 D . 中子数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带电微粒数目,弧线上数字表示电子数)

_x0000_i1031

  1. (1) 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了115号元素的中文名为“镆”。此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2. (2) 在第三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的变化规律是
  3. (3) 利用上表中给出的元素,写出含有氢元素的常见单质、化合物的化学式各一个:单质;化合物
  4. (4) 钠和氯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由构成的。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以下是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探究。

【过程与现象】1911 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

  1. (1)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2. (2) 通过上述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
  3. (3) 【分析与应用】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填字母)。

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 (2) 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 . 同种元素 B . 同种物质 C . 同种分子 D . 同种原子
  3. (3) 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4. (4) 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测定离不开14C,下列关于14C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个 14C原子的质子数是6 B . 一个 14C原子的质子数是14 C . 一个 14C原子的质子数是8 D . 一个14C原子的中子数是6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选填“正确”“错误”)的。

  2. (2) 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4. (4) 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质一一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