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题库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变旺。其原因是(    )


A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 .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丙烷(C3H8),火炬正常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矿物质水中元素及国标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矿物质水中主要成分(mg/L)

偏硅酸(H2SiO3)≥25

硫酸根≥0.05

氯离子≤5Mu

钙≥0.2

钠≥0.2

钾≥0.2

镁≥0.2

  1. (1) 矿物质水属于物(填“纯净”或“混合”);
  2. (2) 矿物质水中的元素能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3. (3) 久置的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请表示出2个氧分子
  4. (4) 上表中的一种阴离子
  5. (5) 硫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6. (6) 产自溶洞的水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7. (7)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可用水浇灭,下列关于火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填序号)
    A . 家用电器着火,立刻用水浇灭 B . 火灾中自救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 高层楼房失火时,立刻乘电梯离开 D . 酒精泼洒在桌面上燃烧,立刻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
燃着的小木条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能熄灭,其原因是(   )
A . 清除了可燃物 B . 隔绝了氧气 C . 小木条的着火点升高 D . 温度降到小木条的着火点以下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变成水质量保持不变,这个过程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 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会使反应速度加快,高锰酸钾起到了催化作用 C . 用水可以灭火,其用到的科学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稀有气体常用作保护气,是因为化学性质稳定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 (1) 实验一: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①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

  2. (2) 实验二: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
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 (1) 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原因是
  2. (2) 再挤压左侧滴管,发现白磷停止燃烧,原因是
  3. (3) 双球管中发生的分解反应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 现将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如图的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下列从实验获得的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 棉花具有可燃性 B . 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C . 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D . 棉花燃烧证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 , 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 (1) 步骤一和步骤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分别是
  2. (2) 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3. (3) 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2014年,有一张消防员抱着喷火的煤气罐照片走红网络,被赞“抱火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罐内燃气为什么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 .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 . 缺少空气 C . 缺少可燃物 D . 以上都正确
下列有关实验事实你认为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合理解释

A.

将一根又粗又长的火柴插在螺旋状的细铁丝上,点燃火柴后,立即伸入盛有O2的大试管中,只见火柴剧烈燃烧,而铁丝没有发生剧烈反应

是因为火柴燃烧后,放出的热量没有达到铁丝燃烧的着火点温度

B.

气态氧在降温和加压下,逐渐生成淡蓝色的液态氧,后又生成蓝色的固态氧

是因为液态氧转化成固态氧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

C.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铁制燃烧匙里,在酒精灯上点燃钠,等钠燃烧后立即伸入充满氯气的大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先冒白烟,后有棕黄色的烟,拿出燃烧匙观察发现,燃烧匙底部出现一“窟窿”

是因为Na与Cl2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先有白烟)放出大量的热量,促使燃烧匙温度升高,达到了Fe在Cl2中的着火点温度,由于大集气瓶中Cl2量充足,Fe和Cl2反应生成了棕黄色固体FeCl3(后有棕黄色烟),导致铁制燃烧匙烧通

D.

取2.4g镁条(已去掉表面氧化膜)在空气中燃烧后,等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物(假设生成物没有损耗),发现生成物的质量只有3.8g

是因为空气中N2含量高达78%,镁只与N2发生反应生成了Mg3N2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的水参与反应,并可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 B . 图乙中的水只是提供热量 C . 图丙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尽空气,并可观察O2的收集情况 D . 图丁中的水可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发现蜡烛熄灭,不久后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渐渐燃烧起来,蜡烛燃烧时对棉花的温度变化忽略不计。根据上述实验信息,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 CO2不支持蜡烛燃烧 B . CO2能支持棉花燃烧 C . Na2O2与CO2反应一定放出热量 D . 棉花具备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2019年5月31日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 B . C . D .
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烧毁。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 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 .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 .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1. (1) 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填化学式)。
  2. (2) 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反应(选填“氧化”或“还原”)。
  3. (3) 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其外壳是碳纤维和树脂形成的复合材料做成的,火炬用的是氢气作为燃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H2具有助燃性 B . H2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 . 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熔点低 D . H2属于单质
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 (1) 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100℃。(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 (2) 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3. (3) 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