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点题库

从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到隋朝统一全国,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是:


阅读下列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⑴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⑵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⑶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⑷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1) 材料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2) 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

材料一: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2. (2) 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内容?这一改革还有哪些措施?请再列举两项。

  3. (3) 材料二提到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4. (4) 结合材料,说说这两个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把下列诗词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进行先后排序,排序结果为(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④②③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面对秦国国力贫弱、被动挨打的局面,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至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汉)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1. (1) 秦国怎样由“诸侯卑秦”发展成诸侯惧怕的“秦之锐士”?请依据材料,写出一项具体措施。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此举”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帝”是如何“以华(汉)风变之”的。列举一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 (1) 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2. (2) 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 (3)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4. (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采用汉族官制  ⑤提倡与汉族通婚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③④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材料三: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材料一中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谁?
  2. (2) 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出材料一中的人物首先称霸的原因。
  3. (3) 材料一中的人物能首先称霸还在于他讲究称霸的政策与策略,他是怎么做的?
  4. (4) 你学过了《观沧海》,你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下列关于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艺术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王羲之——《兰亭集序》 B . 顾恺之——《洛神赋图》 C . 祖冲之——圆周率 D . 贾思勰——《大明历》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建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四: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执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五: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 ,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 (1)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事谁?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
  4. (4) 材料四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宣政院”的设置是该王朝创立的哪一制度的延伸?
  5. (5)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内容,完成材料中的部分。并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条变法内容?
  2. (2)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 (3) 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 (4) 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由是曹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回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 . 南北实现统一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民族间的交融 D . 经济快速发展
小红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风云跌宕。下列史事中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A . 官渡之战,雄踞北方 B .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 . 孔明治蜀,开发西南 D . 淝水之战,东晋全胜
在古代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下列人物与其称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张仲景一一“医圣”  ②顾恺之ー“画圣”  ③杜甫一一“诗圣”  ④颜真卿一一“书圣”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改革是社会不断发展中自我完善的过程,合理的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之初,东方六国强大而秦国弱小,诸侯皆卑(鄙视)秦。新法“行之十年,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国真正实现“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摘编自冯雨晴《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

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唐玄宗统治初期,曾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颇有作为,他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其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此举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秦国“兵革大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一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唐玄宗开创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什么改革建议?其施行的方略及具体措施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地区、各民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使用畜力是戎狄人的重大发现,华夏族与戎狄杂居,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发明了牛耕,可以说民族交融带来了经济大发展。

——《民族大交融时代》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公元前60年西城传入西汉农作物种类数量图

材料三:西晋以来,大批南下的汉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加之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社会相对北方比较稳定,致使江南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材料四: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他们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转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和衣着习惯。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局面?根据材料一,从华夏族与戎狄人交融的史实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写出公元前60年,西汉为加强对西域管辖而设立的管理机构名称。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北朝贾思勰总结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编写了哪一部农业书籍?
  4. (4)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魏时期哪一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四分析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注意史论结合)
东汉末年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马陵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