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知识点题库

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 . 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B . 设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C . 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D . 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请将下列选项分类,(只填序号),并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①瓷器   ②秦兵马俑      ③故宫    ④云冈石窟     ⑤唐三彩   ⑥赵州桥

手工业品:

建筑工程:

雕塑艺术:

工匠精神:

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下列史实与“唐宗”有关的是(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 . 陈桥兵变
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后,实验初中七年级5班计划以“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为主题出一期历史板报。以下是小虎同学设计的板报样式。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1) 【制度创新篇】唐朝已经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制度?
  2. (2) 【和谐盛世篇】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是谁?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3. (3) 【民族关系篇】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4. (4) 【对外关系篇】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友好往来比较频繁,试举两例说明。
  5. (5) 【科技篇】唐朝时一项重要的科技发明节约了时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请问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
  6. (6) 【艺术篇】请列举隋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艺术宝库。
  7. (7) 【启示篇】唐朝的繁盛给后人什么历史启示?
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
A .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 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忽必烈
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 . 交通运输 B . 纸张印刷 C . 农业生产 D . 陶器制作
唐朝灭亡的时间是(   )
A . 875年 B . 884年 C . 906年 D . 907年
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   )

A . 水济渠 B . 江南河 C . 通济渠 D . 邗沟
小明对下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 . 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 .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C . 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D . 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开中国地图,有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人工巨龙”……一撇一捺,一刚一柔,交叉在北京,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生生不息的文化象征。奇巧的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也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摘编自《追根溯源大运河,千年文化谱新篇》等

材料二:2019年12月5日,国家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坚持保护优先、彰显特色。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陕西、北京等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北京、山东等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涉及江西、湖南等15个省区市。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2019年12月6日人民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①图1中的两条“人工巨龙”A、B分别代指什么?长城;大运河。

    ②用直线将图2中的“a.b”与其相对应的地名连接起来。

    ③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之一。请你谈谈长征精神。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④下面三位同学就“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线是否覆盖我们湖南省”发生了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正确?

    刘玲: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线都覆盖湖南省。

    李红:你错了,只有长城、长征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线覆盖湖南省。

    张军:你们两个都错了,只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线覆盖湖南省。

    ⑤“我为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谋划策”班会接龙活动开始,李阳同学抢先发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定要体现地方特色。请你参加该接龙活动并发言。

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隋文帝是个英明的皇帝 B . 陈后主荒于政事 C . 统一全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 . 隋朝军队英勇善战
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和与战中不断碰撞不断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唐朝也采取了通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1. (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举一实例说明。
  3. (3)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并存,兴趣小组以图示法展示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请你完成示意图。

  4. (4) 结合所学推断材料三反映的和议的名称。结合材料分析其积极意义。
  5. (5) 综上所述,说一说你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她远嫁乌孙,并带去了许多汉代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促进了当地的社会进步。这位公主是(   )
A . 刘细君 B . 解忧公主 C . 王昭君 D . 文成公主
贞元四年(788年),新罗也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这一内容显示新罗受到唐朝影响的领域是(    )
A . 唐诗 B . 历算 C . 天文 D . 科举制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 .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 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 . 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 .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这说明唐朝(    )
A .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 . 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 . 女重男轻思想严重 D .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鉴真的目的地“东瀛”是现在的(    )
A . 日本 B . 朝鲜 C . 印度 D . 越南
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通典》卷十《遭运》

材料二: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去巡游,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作“献食”。

材料三: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联当法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朝

3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40 760

62.9%

6 624 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除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隋朝开凿大运河还有其他什么目的?
  2. (2) 今天的运河是否只剩旅游价值?请阐述你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君主为了“存百姓",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两方面)
  4. (4) 材料四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流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