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知识点题库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   )
A . 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 .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 .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 . 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A . 房玄龄 B . 魏征 C . 马周 D . 常何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体现了唐太宗的(   )

A . 民本思想 B . 农本思想   C . 安全第一 D . 人才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2. (2) 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人的重要性?

  3. (3) 唐太宗为达到“贞观之治”采取了哪些新政措施?(至少三点)

  4. (4) 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

材料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2. (2) 从材料一中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3. (3) 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统治措施?(写一项即可)

  4. (4) 材料三中的被皇帝称为“人镜”的是谁?

繁荣与开放是我国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我国隋唐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与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分不开的。唐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出现了两个“治世”局面,请列举其中一个,并指出当时的在位皇帝。

  2. (2) 经济繁荣是隋唐繁荣的最重要表现,那么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哪一时期?

  3. (3) 文化繁荣也是隋唐繁荣的一个表现,请列举我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一例。

  4. (4) 请列举一例说明唐朝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种对外政策,对我们有何启示?

例如你生活在唐朝,你想出去逛街购物应该去哪里(    )

A . 宫城 B . 皇城 C . 东市 D .
“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盖德泽洽,则四海可使如一家;……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此话最有可能出于(    )

A . 唐太宗 B . 隋炀帝 C . 宋太祖 D . 辽太祖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中肯的是(    )

A . 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B . 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C .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D . 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有贞观遗风
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书,他是为了探索下列哪一位皇帝的功绩(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唐玄宗 D . 宋太祖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帝王功绩的正确评价(    )

A . 隋文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户数(单位:万户)

贞观末年

300

武周末年

615

开元末年

841

  1. (1) 材料中“贞观”“武周”“开元”分别指哪位统治者?
  2. (2) 据材料,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末年,唐朝户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非常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材料四: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说:“君之 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藉忠臣。”

材料五: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六  故宫某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 (1) 材料一认为“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指的是什么制度?秦朝和元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分别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2. (2) 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3. (3) 秦汉时期,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4. (4) 材料四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5. (5) 材料五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6. (6) 导游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 么?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图片信息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要有史实依据)

唐朝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朝臣之中被他美誉为帮助自己知得失的“镜子”是( )
A . 魏征 B . 房玄龄 C . 姚崇 D . 宋璟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表明他(    )
A . 重视生产 B . 政策开明 C . 善于用人 D . 提倡节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矗立着建立于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出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唐初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盛世对我们实现现代中国的强盛有哪些启示?
小历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涉及到的内容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鉴真东渡、殿试等。最符合这些内容的单元主题是(    )
A .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唐太宗告告诫群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因此他在位时期出现了(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局面,它的形成与下列哪位皇帝有着直接关系(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