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知识点题库

《窦娥冤》的作者是(    )

A . 苏轼 B . 李白 C . 关汉卿 D . 辛弃疾
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史记》——司马迁 B . 《齐民要术》——贾思勰 C . 《资治通鉴》——郦道元 D . 《天工开物》——宋应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明珠璀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材料二:  某部学著作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宋神宗根据此目的赐名为         

材料三:  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元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写出宋神宗赐名的史学著作名称及作者?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风俗画的出现适应了哪个阶层的需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

元曲艺术在元代发展繁荣,其经典剧本《窦娥冤》的作者是(    )

A . 王实甫 B . 马致远 C . 关汉卿 D . 郑光祖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 (2) 宋代文化繁荣。请写出材料二绘画作品的名称,并指出宋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哪三大发明领先于世界?

  4. (4)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 . 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 .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 . 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材料二:《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思想感情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材料二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的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经济发展】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5页

【科技先进】

材料三:(见图一,二)

【文化繁荣】

材料四:

  1. (1) 依据图一写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依据图二指出隋唐到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2. (2) 上述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所反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3. (3) 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重大历史贡献?图二材料记述的发明及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 (4) 依据上面所列文化名人,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及盛行朝代。

品读经典,穿越时空,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会在你的心灵中慢慢沉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材料三:《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著作的合称。通过对一系列革命挫折的深刻反思,孙中山先生从思想、经济和政治层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理想未成的遗憾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口中仍念记着“和平、奋斗……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2. (2)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二书目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信息。
  3. (3) 某位书友建议将(本草纲目)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 (4) 依据材料三,我们阅读《建国方略》时,除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外,还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优秀品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习.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下列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搭配错误的是(    )

选项

人物

作品、称誉

A

老子

《道德经》

B

祖冲之

书圣

C

李白

“诗仙”

D

关汉卿

《窦娥冤》

A . A B . B C . C D . D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
A .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 . 战国七雄 C . 元灭南宋 D . 宋辽和议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学艺术光辉灿烂,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下面文字所示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   )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尺首。”

A . 汉赋 B . 唐诗 C . 宋词 D . 元曲
下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况。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330多

19900多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00多

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   )
A . 饱受流离失所,战乱之苦的煎熬 B . 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C . 陶醉于清新自然的田园野外生活 D . 生活在国家统一,社会清新的环境
剧院正在上演一部古典名剧,舞台上“血溅白练,六月飞雪”,请据此情节找出这部剧本的原著(    )
A . 《单刀会》 B . 《周公摄政》 C . 《西厢记》 D . 《窦娥冤》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主持编写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体例

是一部的通史巨著

内容

记述了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书名涵义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历史地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反映当时(   )
A . 城防意识比较淡薄 B .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 . 繁荣开放人民富足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以此为目的编写的史学巨著是(    )
A . 《四书集注》 B . 《资治通鉴》 C . 《三国演义》 D . 《世说新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