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 . 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 .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 . 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古至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称这一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心存百姓,关注民生,励精图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民生方面的举措及其影响。

  2. (2) 材料二的“平均地权”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平均地权”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是通过什么事件解决的?这一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3. (3)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你有何感想?

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国家兴衰之道时,就会发现,正是海洋主宰着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前后,世界终于冲破茫茫大海的阻隔,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海洋时代就此开启。然而中国,自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从此,海洋带给中国人的不再是友谊和荣耀,而是噩梦的代名词、骨肉的离散与悲欢。

材料二:在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敌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于是洋务派在举办近代工业的同时,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就这样,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水师(海军)诞生了。然而,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不仅中国水师输给了日本,同时再次导致骨肉分离。

  1. (1) 海洋时代到来后,西方国家纷纷而来,侵略行为尽显强盗本质。请说说使我国澳门和香港“骨肉离散”的分别是哪两个国家。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

  3. (3)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水师输给了日本”指什么战争? “再次分离的骨肉”指宝岛台湾,她是通过什么条约被日本割占的?又是在什么事件之后回归祖国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现实情况,请你说说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南海问题。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 . 戊戌变法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说:“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可见,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 . 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B . 没有真正触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C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国轮船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 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 B . 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C .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 .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这说明甲午战争(   )
A .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 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改良派批评洋务派是因为洋务派遗其体而求其用前进得不够。其实,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 . “布新”指学习西方科技 B . “除旧”指推翻清朝统治 C . 洋务派维护清朝统治 D . 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歌谣反映了(    )
A . 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 B . 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 C . 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 D . 五四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平自2012年11月以来,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从1901年到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表现为“谷底”时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1921年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

材料二:《复兴之路》第四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三: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 (1) 使近代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文中所述,“自救之路”、“维新之路” “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3. (3) 1921年发生了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
  4. (4)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5. (5) 结合材料二说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6. (6)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中共历史上哪次会议有关?从此我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是(    )
A .   河南省 B . 安徽省 C . 江西省 D . 湖南省
孙中山说:“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里的“民贼”是指(    )
A . 唐继尧 B . 陆荣廷 C . 段祺瑞 D . 袁世凯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以下因果关系搭配恰当的是(   )
A . 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B .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 . 中共七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三大战役胜利——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能仿造,穷极精巧,充塞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底所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同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1889)

材料二: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迁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1. (1) 材料一中张之洞认为晚清出现了什么问题?他认为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材料一的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的结论。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l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 .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C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 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两会”的主题之一是“民生”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孙中山,他的民生政策具体是指(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有学者说“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把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以下最符合这些思想家们特征的历史人物是(    )
A . 洪仁玕 B . 康有为 C . 邹容 D . 陈独秀
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 . 欧亚大陆的联系 B . 封建帝制的危害 C . 法国大革命影响 D . 辛亥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