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题库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

  2. (2) 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史实一例

  3. (3) 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 (1) 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

  2. (2)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 (3) 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4. (4) 从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下是小历和小史同学关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看法(见图所示内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说明理由。)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 (1) 材料一中,①④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
  2. (2) 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 (3) 材料一中③这个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这次运动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4. (4) 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 . 领导者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B .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 .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   )
A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 .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情激愤 C .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D .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平自2012年11月以来,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从1901年到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表现为“谷底”时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1921年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

材料二:《复兴之路》第四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三: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 (1) 使近代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文中所述,“自救之路”、“维新之路” “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3. (3) 1921年发生了什么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
  4. (4)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5. (5) 结合材料二说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6. (6)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中共历史上哪次会议有关?从此我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系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四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它”所指代的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最大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他们”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4. (4)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 反封建不彻底 B . 没有唤醒民众 C .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D .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 朝代国家’,而代之以‘ 共和国家’”。该学者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贡献是:(   )
A .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 建立君主立宪制 C . 推翻封建制度 D . 建立共和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开始于;“中国所说的统治以国君统治百姓而已”这一现象结束于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有(    )

①进行虎门销烟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五四运动    ④创建中华民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中国近代化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先进知识分子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   ③洋务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①④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③②④
武汉有“英雄城市”“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赢得如此美誉的历史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同盟会成立 C . 黄花岗起义 D . 兴中会成立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摘自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摘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1) 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指出李鸿章在这一运动中开创的军事工业的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指出拉开这场变法运动的序幕。
  3. (3) 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请为以上四次运动拟定一个主题。
下图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②领导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③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首先,外国商品输入量下降,从而改善了中国民族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环境。其次,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货物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出口增加和国内市场需要,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这说明了(   )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一战的胜利 B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均衡、发达等特点 C .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D . 一战爆发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在长期救国救民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核心领导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疆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举一例说明他的“未竟之功”。
  2. (2) 根据材料二拟一个合适的主题。中国革命需要农村的支持和变动,中国共.产.党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结合年代尺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革命依靠和改变农村的史实。
  3. (3) 任选材料二的一件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 .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在课本剧《孙中山》的排练现场,扮演孙中山的同学可以说的台词是(    )
A .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B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C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