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知识点题库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下,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 (1) 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 (2) 就中共本身来说,你认为人民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毛.泽东说:“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一观点充分体现在(     )

A . 解放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黄海海战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读下面两幅油画图片。

材料三:读漫画图片(如图)。


材料四: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

材料五:  读老照片(如图)。

  1. (1)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2. (2) 上述两幅图片反映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关系?从“南昌”到“井冈山”,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 (3) 如图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漫画中“两锤”比喻国共两党)?结果如何?

  4. (4) 材料一是某电报电文内容的一段,试根据材料判断这封电报是谁发给谁的。接收电报的人是如何应对的?取得了什么成果?

  5. (5) 依据图照片材料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6. (6) 你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国共关系?

“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话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B .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 . 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D . 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战略转移,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抵抗,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

材料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烽火。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不久,中国大陆解放。

  1.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其中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应包含于上述哪则材料之中?

  2. (2) 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上述四则材料分阶段地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历程,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陆军主流部队的武器装备,一式的美国造,就连士兵的鞋带,都是和美军一样。形成鲜明对照的,共.产.党号称有120多万军队,实际正规军只有3个师,其余就是民兵武装。武器最好的主力部队装备也只是步枪,民兵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就上战场。

材料二:清晨时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锦州城郊敲开了一户百姓的家门,开门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家妇女。当听说部队需要一名带路的向导时,妇女说她可以带路。战士说前边很危险,需要个强壮的男人。妇女说,男人们都去帮大军打仗了,村里再找不到其他人了,她把孩子交给家中老人。官兵们眼泪汪汪的不愿意,可村子里确实没有什么人了,运输队又迷了路。这时候,妇女已经坐上了第一辆拉弹药的大车。运输队到达前沿后,官兵们折了根柳树条让她拿着,这是解放军的规矩:凡是手里拿着柳树条的百姓,就证明他们已经帮助过部队了,后续部队就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材料三 解放战争中双方作战实力不成比例,但是三年内,共.产.党迅速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的独裁违背历史规律,贪污腐败导致人心涣散,而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以上材料出自《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日战争后,国共两党军队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材料二情景发生在哪一战役过程中?从这则材料中你能看出人民解放军与人民是怎样的关系?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4)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解放战争的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取胜的原因有(    )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②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③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解放军英勇善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阅读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这是毛.泽东领导的哪次起义。这次起义后,他开创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2. (2)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哪次会议?它在党的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3. (3) 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天翻地覆”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以上“转变”的背景是(    )
A .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 B .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C .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 . 蒋家王朝即将覆灭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 . 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B .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 解放战争的影响
刘伯承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这反映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 国民党军队腐败 B . 人民积极拥护 C .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 战略战术正确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 . 刘邓大车十里挺进大别山 B . 国民党车队的主力基本破消火 C . 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 . 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一首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歌谣反映了(    )
A . 解放战争解放了广大人民 B . 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C . 广大人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D . 解放战争的军民鱼水情
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口76.7万头,船只8500艘。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
A . 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 . 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 .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 . 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说明(   )
A . 解放战争的惨烈 B .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C . 解放战争的影响 D .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0年,祖国将迎来71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国际威信由于在朝鲜与世界上最大的强国打得相持不下而大为提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材料三  阅读以下表格,提取信息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四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l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1950年和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出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制定了什么计划?请列举该计划的成就两例。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高频率语汇最可能出现在1949年~1956年的是:(    )
A . 解放军、美帝国主义、三大改造、和平共处 B . 新中国、侵略、家庭联产承包、三大改造 C . 志愿军、和平共处、人民公社、五年计划 D . 中国、美帝国主义、五年计划、改革开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月4日,北平大学生走上北京的街头,举行抗议北洋政府懦弱无能的集会游行,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材料二:1928-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人数图

材料三:1934年红军为跳出国民党重重围剿被迫北上,到达陕北。此时的红军万里奔袭人困马乏,在蒋介石看来正是剿灭好时机,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责令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日酿成蒋介石意想不到的“兵谏惊梦”。

——摘编《蒋介石与西安》

材料四: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我党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粮食4.25亿公斤,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土地政策,嬴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巨大人力、物力支援。

                                            ——《建党以来重大文献选编》

请回答:

  1. (1) 写出材料一中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支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 (3) 材料三中“红军被迫北上”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兵谏惊梦”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兵谏惊梦”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注意史论结合)
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 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
A .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1949年4月23日,“京电号”轮船(如图),冒着密集炮火,将解放南京第一梯队的解放军指战员运送过长江,被称为“解放南京第一船”。“京电号”轮船见证了(    )

A .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陷落 B . 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 C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被消灭 D .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