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 知识点题库

十五年前的某一天,这两面旗帜在某个地方同时升起,与这两面旗帜升起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 .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 . 香港回归中国 D . 澳门回归中国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所适用的范围是(    )
A . 沿海经济特区 B . 台、港、澳地区 C . 各地开发区 D . 少数民族地区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    )

A . 两种社会制度 B . 两种法律制度 C . 两种管理制度 D . 两种经济制度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  )


A . 两种社会制度 B . 两种法律制度 C . 两种管理制度 D . 两种经济制度

王同学到厦门环岛路游玩,看见一个巨幅标语(如图)对同伴说:“毛.泽东的这个伟大构想太有创造性了,他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也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伟大构想。  改为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二: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经历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

材料三:胡J涛指出,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材料四:2012年2月习.平访美时说,此次访问是为推进相互尊重、互利互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并表示中国领导人能够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使中美关系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回答问题:

  1. (1) 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反复磋商,签订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指出互利合作是中美两国的正确选择,二战期间中美等多国合作的事件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试举二例。

  3. (3) 结合材料三,思考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回答,建立良好中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5. (5) 纵观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发展?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 .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 .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 . 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 社会制度 B . 经济制度 C . 社会生活 D . 主权归属
由于台湾分裂势力坚持“两国论”,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海峡局势存在着严峻的危机,对此,中国政府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强调指出:“中国政府仍然是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势力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1. (1) 为解决台湾问题,谁提出了具体的构想?这个构想具体是什么?

  2. (2) 运用这一构想,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3. (3) 结合材料和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1984年,邓.小平曾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以上讲话主要阐述(    )

A . 在香港设立自治区 B . “一国两制”构想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国家统一——中国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

材料一:(见图)

在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平在贺匾上的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号召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台湾还可以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祖国统一以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联邦合唱——美国篇】

材料三: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土著人、殖民者和贩卖来的黑奴构成这块新大陆的居民。长期融合后产生了新的民族,并宣告了国家的独立。

材料四: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哪个朝代开始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独特的模式”指什么?这种“模式”除了台湾外,还适用于我国哪些地区?
  3. (3) 材料三中“宣告了国家的独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四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4. (4) 【学史明智——感悟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
“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小平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材料表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是(   )
A . 有利的外部环境 B . 友好国家的帮助 C . 综合国力提高 D . 决策者的作用
2019年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平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时,就当前香港局势表明中国政府严正立场。习.平指出,香港持续发生暴力犯罪行为,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下列关于“一国两制”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国”是指一个中国,“两制”是指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来的

③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④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这段话(    )
A . 解释了港澳的政治实体地位 B . 强调了和平统一的价值 C . 阐明了“两种制度”的意义 D . 设定了高度自治的底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 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 年)

材料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 年作

材料四:2010 年 3 月 27 日晚,经大陆著名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台湾台中市的洲际棒球场上演。目前,甘肃省有 60 家台资企业,包括台商投资建设的兰州正林农垦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企业主要加工瓜子,已成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请回答:

  1. (1) 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A、B)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 (2) 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请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 (3)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对于我国内地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A . 由中英联合管理 B . 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 . 由中葡联合管理 D . 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月11日,国民党政府照会英国,声明九龙问题暂时搁置,同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明确指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的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冯仲平《论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表明了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唐文贵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材料二:二战后,由于英国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维持它在香港的统治,加之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香港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经过22轮艰苦曲折的谈判,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摘编自肖元恺《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

材料三: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菅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四: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香港已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营商环境和竞争力长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宋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
  2. (2) 综合香港回归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材料三的规定,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据材料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
  4. (4) 材料四反映了香港回归后怎样的经济现象?
  5. (5)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美两国之间磕磕碰碰,引发了人们对中美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普遍担忧。透过历史视角,解析中美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习.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東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在任期内,他洞察出了苏联和中国的不同,因而对当时的中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虽然中美关系在此期间不无波折,可是仍没有偏离合作的主流。老布什能够认识到,中国的生命力决定了美国用对付苏联那一套“一视同仁”是不可能奏效的,而从军事上压垮中国更是近乎空想,如果美国将冷战的对象由“苏”转“中”,那么其自身也必陷入灾难性境地。

——《老布什早就知道,用压垮苏联那套对付中国行不通》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 (2) 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项此时期的外交成果。
  3. (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不利于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与实际相符合,同时又将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工业的集中地。1860年,美国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而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三   去年是我国外交工作开创新局的一年。习.平主席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大多边活动,访问一系列国家,取得丰硕成果。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南北矛盾焦点问题的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