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交 知识点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 知识点题库

新闻图片是“国家记忆”的重要形式。下面的新闻图片最贴切的记忆主题是 (  )

A . 万隆会议 B . 香港回归 C .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 中国重返联合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二:不同时期中美领导人的握手(见下图)

  1. (1) 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

  2. (2) 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

  3. (3) 材料二中的三张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对其中反映的信息,最恰当的理解是什么?

  4. (4) 中美之间的关系,从敌视对抗到关系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庭”。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使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并尽快互换大使,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建立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2010年下半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相继完美落幕。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腾飞后中国的实力。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述是近代哪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对当时的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中日关系的进展主要得益于这一年的哪一外交成就?

  3. (3)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遵循哪一外交基本准则?

  4. (4) 材料三中提到的上海和广州在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划定为通商口岸?

  5. (5)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 (1) 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2. (2) 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 (3) 根据材料三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 中日两国建交 B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中美关系改善 D .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一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一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 (1) 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开天辟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 (2) 依据以上的“知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依据?
  4. (4) 图一指出周恩来所得导的外交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据图二指出我国第二次建交高峰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结合图三以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5. (5) 依据上面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从屈辱走向辉煌给我们的启示。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ト,大蒜等农作物,马的丝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等进行贸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国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有什么共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中国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4. (4)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是一部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反对霸权主义,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

材料二: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三: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四: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的根本前提及其成就。
  2. (2) 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3. (3) 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 (4) 根据材料四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如图漫画《梅花三弄》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辉煌成就,下列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   )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恩来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接受法国记者釆访时说,……我们和平地工作,我们期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和一个和平的世界,以便我们能够安心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如果我们不能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难免要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

材料二:如果接受上述各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有关各国中每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互不侵犯有了保证,这些国家就能和平共处并相互友好。

——1954年6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方面,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另一方面,新中国突破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推动公正均衡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

——楠《新中国外交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材料四:如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重大外交事件年表(部分)

图片_x0020_100015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总理共同提到的“按照这些原则办事”的“原则”的名称。该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70年代新中国外交“突破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外交成就的原因。试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_x0020_19899852

  1.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依据材料中的图A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所倡导的外交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依据材料中的图B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第二次建交高峰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建交高峰的出现有何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中的图C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应该如何去做。
几年前,日本政坛的下倾化与中日关系恶化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郑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罪行两例。中华民族能够“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最直接原因和最深远意义。
  3. (3) 上述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简答题
  1.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 (2)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众多成就,请列举两项外交成就。
  3. (3)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 (4)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如何在外交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请你提出自己的建议。
以下材料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的历程,是中国对外关系的的过去与未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山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1) 材料一中,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2. (2) 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 (3)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际间的关系,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什么方针,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
  5.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设立“经济特区”,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除深圳、珠海外还有哪两个?之后中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美两国之间磕磕碰碰,引发了人们对中美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普遍担忧。透过历史视角,解析中美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习.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東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在任期内,他洞察出了苏联和中国的不同,因而对当时的中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虽然中美关系在此期间不无波折,可是仍没有偏离合作的主流。老布什能够认识到,中国的生命力决定了美国用对付苏联那一套“一视同仁”是不可能奏效的,而从军事上压垮中国更是近乎空想,如果美国将冷战的对象由“苏”转“中”,那么其自身也必陷入灾难性境地。

——《老布什早就知道,用压垮苏联那套对付中国行不通》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 (2) 据材料二,概括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出现“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并列举项此时期的外交成果。
  3. (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不利于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    )
A .   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B . 中国外交成就卓越 C . 美国在中国投资推动中美建交 D . 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
在时间轴的空白处应填入(    )

A . 多边外交的原则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一国两制”的原则 D . 一个中国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美建交    ④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④①③⑤ C . ②③①④⑤ D . ②①④⑤③
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谈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称之给中国“添了麻烦”,为此中方严肃指出日方需对战争加害进行反省,并将其写进《中日联合声明》中。这反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是(    )
A .   注重加强中日双方的经济合作 B . 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 . 废除与台湾所签署的系列条约 D . 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原则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图1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    图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 (1)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图1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写出一项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
  2. (2) 材料中图2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外交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 (3) 回顾中国现代外交史,请写出影响国家外交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