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知识点题库

将对应的匹配
a.合理密植                    A光合作用原理
b.中耕松土                    B.呼吸作用原理
c.西红柿摘除顶芽              C.顶端优势
d.将种子浸泡                  D.便于萌发
e.光合作用实验中, 将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      E.消耗原有的淀粉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分析回答问题:

  1. (1) 实验前,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2. (2) 针对甲、乙两装置,要取得科学的实验结论,除了唯一变量不同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该变量是

  3. (3) 光下几小时后,分别取下甲、乙、丙相同位置、相同大小的一片叶子,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使叶片中的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色,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变蓝色的是

  4. (4) 对比分析甲、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对比分析甲、丙两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

  5. (5) 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温室里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答出一条即可).

图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产物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此实验在有光或无光下都可进行 B .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C .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氧气 D .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有机物
在验证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气体是氧气的实验中,当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所收集的气体时,看到的现象应该是    (   )
A . 火星熄灭 B . 木条复燃 C . 火星没有变化否 D . 以上都不是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 (1)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你的方案利用了天竺葵的哪项生理活动?
  2. (2) 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3. (3) 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则可以证明
  4. (4) 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运输水分所需要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所产生的拉力
下图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实验装置图,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 . 实验前,只需把甲装置的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B . 两组装置的玻璃罩都应该是透明的 C . 在该实验中,甲装置是对照组 D . 实验结果应该是只有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
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实验时,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玻璃罩)等,并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组装置,请回答:

  1. (1) 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 (2) 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3. (3) 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放入 中隔水加热,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再滴碘液,观察叶片的变化。
  4. (4) 实验结果:变蓝的是装置内的叶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认真分析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
  2. (2) 乙装置可用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则此装置必须放在的环境中。
  3. (3) 丙装置若用来验证蒸腾作用,则此装置有一个错误,应怎样改进?
  4. (4) 丁装置验证的是植物。其文字表达式为
入冬以来,我国各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 “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1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cm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枝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枝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后,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 (1) 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气体。
  2. (2) 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雾霾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3. (3) 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此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填“能”或 “不能”)
  4. (4) 为使实验结果更科学准确,小琳需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
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生物小组的同学选取多种实验材料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一:将实验材料置于广口瓶中,密封放置4个小时(上午8-12点),然后将每种实验材料分别进行如图1甲、乙所示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于表1。

表1 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别

材料

实验结果

1

空广口瓶

蜡烛继续燃烧;石灰水无变化

2

红薯的块根

蜡烛熄灭;石灰水变浑浊

3

马铃薯的块茎

4

新鲜韭菜叶(遮光)

5

康乃馨的花

6

樱桃番茄的果实

7

萌发的绿豆种子

8

煮熟的绿豆种子

蜡烛继续燃烧;石灰水无变化

9

新鲜韭菜叶(见光)

图片_x0020_100013   图片_x0020_100014

  1. (1) 实验中空广口瓶起到了作用。2-7组的广口瓶中,加入燃烧的蜡烛后,蜡烛熄灭,说明广口瓶中减少了;加水排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广口瓶中增多了。由此可知植物的六种器官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2. (2) 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说明有活性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3. (3) 请推测第9组的实验结果为,理由是

    实验二:称取6份绿豆种子,每份15克,分别使其萌发0 、12、24、36、48和60 小时后,将种子烘干,称其干重(有机物的重量),结果如图2所示。

  4. (4) 由图2可知,随着种子萌发时间延长,种子中有机物的含量,因为种子的萌发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
  5. (5) 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中。
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图丙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作答:

  1. (1) 图甲中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该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填字母)。
  2. (2) 图乙中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它与图甲中的(填字母)生理活动相对应,进行此生理活动的场所是
  3. (3)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通常采用 (答一种即可)方法。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4. (4) 图丙的实验是为了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把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从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放在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填a或b)内的叶片会变蓝色。
  5. (5) 如果将丙图中b装置内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必须放在环境中。
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 甲装置中叶片的遮光和未遮光处理形成对照 B . 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可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C . 丙装置中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会逐渐变浑浊 D . 丁装置中的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下列有关“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3

A . 实验前向图①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钠并搅拌,以增加水中CO2浓度 B . 进行该实验前,需要进行暗处理,消耗原有淀粉 C . 实验装置①放在温暖且阳光充足的环境里,②中的气泡会更多 D .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出现如图③所示的现象,说明②中的气泡为氧气
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标记为甲装置,其他处理见下图。

图片_x0020_497946342

②将甲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

③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④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

  1. (1) 观察甲装置可知: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个变量。
  2. (2) 步骤③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作用产生的:从B瓶、C瓶挤出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被叶片进行的作用所消耗。
  3. (3) 用乙装置进行脱色后,滴加碘酒会变蓝色的叶片是
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沉水植物箦藻放入实验装置(图1)中,分别用光照强度不同的6瓦、12瓦和24瓦的冷光灯等距离照射实验装置,观察有色液滴在玻璃管中的移动情况,实验结果见图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注:瓶中溶液可保证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恒定

A . 应提前将箦藻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以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B . 箦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玻璃管中有色液滴向右移动 C . 在24瓦台灯照射下,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速率最快 D . 本实验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对操作方法和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操作方法和目的

A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h,设置对照组

B

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将实验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验证氧气含量

C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用碘酒处理标本,可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核

D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统计实验数据时取最大值,能更准确得出“酗酒有害健康”的结论

A . A B . B C . C D . D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丙是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 (1) 图甲中C过程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 。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填字母),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2. (2) 把图乙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光照几个小时后,从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进行脱色处理,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 内的叶片会变蓝色,此根据此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 (3) 图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 (填Ⅰ或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主要在细胞的 内进行。图丙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量大于0的时间段是 (填数字)。请结合图丙曲线所示植物生理活动强度变化情况,为大棚菜农提供一条提高蔬菜产量的措施:
习.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将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依赖绿色植物。图一中A、B分别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两种重要生理过程,图二表示有关植物生理作用的实验。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

  1. (1) 大力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图一中A所表示的作用,请写出此生理过程的产物是有机物和
  2. (2) 绿色植物在夜晚也能向空气中排出“碳”,是因为其通过图一中B所表示的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中的里。
  3. (3) 图二所示实验不够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对照组钟罩中的烧杯里应放入(选填“氢氧化钠溶液”或“清水”),其他保持不变。
  4. (4) 图二所示实验中,探究的变量是
  5. (5) 实验过程中,步骤①“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6. (6) 实验过程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盛有的溶液为(选填“清水”或“酒精”)。
  7. (7) 实验过程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变化是(选填“变蓝”或“不变蓝”)。
  8. (8) 农业生产中如果想要通过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写出一点即可)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的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

  1. (1)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向A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气体增多,使B玻璃罩内幼苗的光合作用(填“增强”或“减弱”),说明此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 (2) 实验一段时间后,取下B玻璃罩内的一片叶,经C图处理后,观察到叶片呈(填“棕色”或“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同时发现玻璃罩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作用,植物体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植物栽培活动中,在阳台分别采用营养液栽培(无土载培)和土壤栽培两种模式种植番茄。每种栽培方式各有生长状况相似的5株植株,测定其光合速率等数据,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以下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  )

载培模式

光合速率

(μmol·m-2。s-1

蒸腾速率

(mmol·m-2。s-1

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μmol·mol-1

营养液栽培

9.8

0.68

57

土壤栽培

8.9

0.50

52

A . 每组选取5株植株,测3次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B . 需要定期向营养液中通空气,保证根能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 C . 分析:营养液栽培模式的蒸腾速率高,是因为气孔张开较多 D . 结论:气孔张开较多,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促进了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