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知识点题库

商鞅变法发生在(    )


A . 魏国 B . 齐国   C . 楚国   D . 秦国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缓和社会矛盾    D . 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②                                       ③                     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据《史记》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授予)上爵,……耕织致粟帛多着复其身(免除徭役)。……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此文描述的是(    )
A . 周王分封 B . 管仲改革 C . 商鞅变法 D . 刘邦约法
历史上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1. (1) 材料一记载了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
  3. (3) 该规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对日本的哪一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对我国国家建设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形势图

材料二:A 诸侯国现在所在省会城市有一个泉城广场的文化长廊中有 12 尊该省历史名人雕像,其中有四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是孔丘、孙武、墨翟、孟轲。材料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 (1) 请你写出材料一中 A 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的名称。
  2. (2)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孟轲提出“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派思想家,与战争有关的论著和主张分别有哪些?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观点?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儒家。”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4. (4) 材料二中四位思想家所生活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在众多领域提出了各种思想理论,后人称之为什么?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源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 (1)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写出其变法的主要措施。
  2. (2) 用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原因是什么?
下图中的①、②、③处应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

A . ①东周;②战国;③秦朝 B . ①东周;②战国;③东汉 C . ①战国;②东周;③秦朝 D . ①战国;②东周;③东汉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B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 . 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知道点历史网·大化改新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从材料中概括其主要措施。
  2. (2) 材料二体现了大化改新的哪一方面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 齐桓公魏国 B . 晋文公齐国 C . 齐桓公秦国 D . 楚庄王秦朝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 (2) 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3. (3) 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 (4)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时期。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他们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为“”。比起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自己统一天下。
商鞅变法中,促进军队战斗力增强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 奖励军功 B . 奖励耕织 C . 建立县制 D . 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下图反映了(     )

图片_x0020_2

A . 春秋争霸   B . 战国形势 C . 百家争鸣                                            D . 西周分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在此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多战争,楚国攻打宋国时,都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从100多个逐步归并成战国初期的10多个。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它们的运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什么制度的瓦解?
  2. (2) 请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一与材料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物久则废,器久则怀,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改革?
  2. (2) 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改革,回答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3. (3) 材料二中涉及到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从材料中分析最能体现这次改革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4. (4) 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两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材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 “ 商君 ” 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 · 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3. (3) 根据材料三 以及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4. (4) 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 (3)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 . 加强刑罚 C . 奖励军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 . 推行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