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李世民和朱元璋的相同之处是(    )


A . 曾生活在社会底层   B . 参加过农民起义 C . 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D . 是开国君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贾庆林祝贺第十一世班禅15周岁生日和藏历新年,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材料二: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

  1. (1) 材料一中的班禅在西藏有怎样的地位?其封号是谁册封的?在当时有何意义?中央领导人为什么每年都要接见班禅?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大小和卓是什么人?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

下列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印度民族起义      ②雅克萨之战

③萨拉托加大捷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正式赐予“大懒喇嘛”称号  ②清廷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③清政府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④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⑤清朝康熙时期,改土归流制度开始大规模推行,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的风雨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峙抗衡】

材料一: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

【合力御敌】

材料二:

【携手共赢】

材料三:2016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团访问大陆。习.平总书记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国共两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台湾《联合晚报》

  1. (1) 材料一中“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引发该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国民政府的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于国民政府的表现,为什么近日教育部发文仍将1931年作为“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年份?

  3. (3) 请列举相关史实证明台湾与大陆“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 . 废分封立郡县 B .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 . 郑和下西洋 D . 戚继光抗倭
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澳门被占           ④雅克萨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②④③
热播电视剧《宫》中女主人公晴川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在西南,改土归流大规模推行

②在东北,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东南,戚继光抗击倭寇

④在中央,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遗迹遗址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 . 秦兵马俑 B . 拉萨大昭寺会盟碑 C . 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 .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元、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国家尊严齐保卫一片丹心照汗青

时期

材料

问题

明朝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明史》

根据材料说出明朝中期反侵略斗争一例。

明清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材料中的“余”指谁?他最大功绩是什么?

和卓兄弟据天山南路有余年,其所窃据,扰乱回疆甚盛,必速加翦除……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兵……清政府在边境竖立一座高大的石碑,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清史》译稿

清政府平定“和卓兄弟”叛乱后,在该地区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说说清政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为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一个共同主题。

  1. (1) 根据材料说出明朝中期反侵略斗争一例。
  2. (2) 材料中的“余”指谁?他最大功绩是什么?
  3. (3) 清政府平定“和卓兄弟”叛乱后,在该地区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说说清政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4. (4) 请为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一个共同主题。
船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一段段兴衰荣辱。下列关于“船”的评述不合理是(   )

①“郑和宝船”:航海壮举,加强中国和欧亚各国的友好关系

②“示威南京的英舰”:签订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嘉兴南湖红船”:开天辟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哥伦布船队”:发现了美洲,也带去了灾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
A . 汉族文明高度发展 B . 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 . 农耕经济不断繁荣 D .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同时,郑和船队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郑和远航体现了(    )

①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             ②强大的武力是和平交往的重要保障

③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             ④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有人说“纵观历史发展,清朝前期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盛世之下隐藏着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世余晖]

1  康熙——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2  雍正——1727年在西藏设立    

3  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材料二:

[盛世阴影]

1  清朝增设军机处,其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供专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  1757年清廷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材料三:

[盛世不再]

1  赔偿白银4.5亿两

2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

3  拆毁大沽炮台

4  外国军队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5  严禁    

——《辛丑条约》内容

  1. (1) 在材料一“”中填入恰当内容。材料一体现了清朝哪一方面的盛世表现?
  2. (2) 请在材料三填写合适的内容。说说《辛丑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结合材料二分析清朝后期“盛世不再”的原因。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 .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  
A . 伊犁将军 B . 宣政院 C . 驻藏大臣 D . 澎湖巡检司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乾隆时期设置机构,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该机构是(    )  
A . 伊犁将军 B . 安西都护府 C . 北庭都护府 D . 北庭都元帅府
习.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到恐外人之交际妓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2. (2) 材料二中宋代海运发达主要依赖哪些技术的发展?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 (3) 材料三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意义?
  4. (4) 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

目的

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

C

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

地位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