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40年代,我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乾嘉学派的消极影响 B . 列强坚船利炮的震动 C . 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   D . 《海国图志》的推动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


A . 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 . 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D .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唯一媒介。而在清末的西学新冲击中,传播渠道和媒介已多样化了,有翻译的书籍、新式学堂中的外聘教师、新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出洋考察的政府官员、派遣的留洋学生等,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限在天主教义、“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方面。而清末西学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

明末清初仅有徐光启、方以智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清末西学传播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入的,受西学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清末的西学传播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培养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鼓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严复深感有必要向全国人士敲响誓钟。在天津的《直撮》接连发表了许多文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派的谬论,批驳了洋务派的妄想,全面提出了他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他所译著的《天演论》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什么事件是对魏源这些思想主张的实践运用?其结果如何?

  2. (2) 严复所译著的《天演论》一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

A . 魏源 B . 郭嵩焘 C . 林则徐 D . 容闳
面对旧中国的腐朽落后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       

A . 林则徐 B . 魏源 C . 严复 D . 李鸿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他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  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

——《中国历史》

材料四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以徐桐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念?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与材料一的大学士徐桐相比有何进步性?

  3. (3) 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派别的活动?结合这两则材料分析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目的是(    )

A . 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 . 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 C . 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D . 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下列能对“西学东渐”提供佐证的有(    )

①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②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

③鉴真东渡                       ④伏尔泰缩写《中国孤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与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这两“步”应指(    )
A .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 . 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 .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 D . 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 . 电报 B . 电影 C . 报纸 D . 轮船
《海国图志》的作者是林则徐,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中国人史纲》柏杨

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清末学者 王先谦

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
  2. (2) 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
  3. (3) 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4. (4) 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
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爱国官兵,还是广大劳动人民都奋勇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 事 相 始 终,断无中止之理。”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

材料二:舰远致被鱼雷击中沉没时,……坠落海中,其随从刘忠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按犬首入水,自己亦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 (1) 材料中的“本大臣”是谁?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列举英国为此发动的战争中的两位民族英雄的姓名?
  2. (2) 材料中提到的民族英雄是谁?他牺牲于这次海战中,这次海战的名称是什么?列举近代史上,两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农民运动?
“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
A . 魏源 B . 郭嵩焘 C . 林则徐 D . 容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 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 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 (2) 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 (4) 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民族危亡 B . 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 . 镇压农民运动 D . 推动维新变法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下列历史人物的共同追求和特点有(    )

①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②都想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外部世界

③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忧患意识

④让全体中国人突破了狭隘的世界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部分先进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外部世界。符合他们艰辛求索的历程的是(    )
A .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李鸿章——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 C . 容闳——编译《四洲志》 D . 郭嵩焘——推动留学生计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统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明证。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异的文化主体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内互相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更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10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