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点题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1894—1912年间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
  2. (2) 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简述这一条革命道路开辟的背景、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3. (3) 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谁?为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有何意义?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若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三 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 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 (1) 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简要说明这一事件对农村的影响。
  2. (2)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提到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它们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
  4. (4) 从这几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属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   )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6年8月10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发布《北伐向农民宣传大纲》,解释北伐与农民利益的关系。9月7日,广州国民政府发表《对农民运动第三次宣言》,承诺“当竭力保护农民,改良其经济状况,当遵先总理之遗嘱,设法解决土地问题”。

——摘编自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

材料二: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指出:“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发动千百万农民自下而上的解决土地问题”,并规定十一条农民暴动的口号:“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农民。……解除民团、团防等类的武装与其他地主的军队,而武装农民。……”

——摘编自刘勉玉等《土地革命战争史》

材料三:表3:1978年­—1984年中国农业产量变化表(单位:吨)


年份

农业生产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亿

217万

522万

1984年

4亿

626万

1191万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

  1. (1) 指出先总理“遗嘱”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的哪一内容。

  2. (2) 联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80年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并指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土地制度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下图所示是我国某县粮食产量变化图。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对外开放策略 B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忆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三:下图为某网站的一个页面。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当地农民是通过什么运动获得了土地的?该运动有何重要意义?图二使农民走上了怎样的道路?
  2. (2)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该页面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掀起这一改革浪潮得益于哪一次重大会议?
  4. (4)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从1978年划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这得益于我国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对我国改革论述正确的是(    )

①改革是为了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实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工业部门开始

④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性一步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小张同学在学完“新中国的土地制度”相关历史后,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时基本完成 B .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了“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的目标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 . 农业互助组 B . 农业合作社 C . 人民公社制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    2017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

排名

国家

GDP总量(亿美元)

1

美国

195558.74

2

中国

131735.85

3

日本

43421.6

4

德国

35954.06

  1. (1) 运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周刊为什么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
  2. (2) 结合材料分析l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材料三:在l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的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中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3. (3) 请你用史实分析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人选该名单的理由。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①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④②①
某陈列馆举办“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追寻历史足迹,倾听岁月回音。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民的“忧”“喜”,见证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

“忧”---“一进食堂门儿,稀粥两大盆儿;远看起浪头儿,近看照进人儿。”

“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1. (1) 材料一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的哪些形势?
  2. (2) 农民的“忧”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你认为“忧”出现有哪些原因?
  3. (3) 农民的“喜”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这一政策为什么能解“忧”?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 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1957 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5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材料三: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材料四:下表内容出自《人民日报要论选》阅读表格:

时间

社论标题

1957年12月12日

《必须实施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1978年12月23日

《把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017年10月18日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1.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2. (2)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有人认为:“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事业的成败”,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 (3) 请你为2049年10月份某-天的《人民日报》拟写一条社论标题并说明理由。
历史小报是我们走进历史、探求新知的一种好方法。认真阅读下面的历史小报,完成相关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历史小报

[版块一:爷爷说故事]

新中国成立时爷爷15岁,1952年家里分得了土地,1956年入社,1979年又开始大包干……

[版块二:改革促发展]

材料二: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78年

2001年

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95933

1015986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

[版块三:外交展风采]

  1. (1) 结合“爷爷所说的故事”,说说我家的三件大事分别与当时国家的哪些政策或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把数据变化的起始时间定位于1978年的原因。
  3. (3) 三幅图中的领导人在活动中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从版块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长久流行于安徽凤阳的花鼓词“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却变成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源于(   )
A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