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下列对图中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 B .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 . 漫画作者站在反法西斯的正义立场 D . 世界进步力量联合打击法西斯势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形成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分别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日本    ⑤意大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④⑤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 . 1933年希特勒上台 B . 1936年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武装区 C . 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D .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行努力。同一年,欧洲哪一个人物上台开始着手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
A . 希特勒 B . 墨索里尼 C . 张伯伦 D . 达拉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对内实行法西斯暴政,对外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能体现纳粹法西斯暴行的是( )
A . 偷袭珍珠港 B . 远征埃及俄比亚 C . 发动九一八事变 D . 大肆屠杀犹太人
下列词语中,属于1929-1939 年常用的是(    )

①法西斯   ②经济大危机   ③国家干预经济   ④联合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46.2%

28.4%

40.6%

16.5%

8.4%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口……德意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代史精要》

  1. (1) 这场经济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2. (2) 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民族秩序的新应用”?
  4. (4) 德国实施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目标最终结果如何?
那个臭名昭著的阴谋想牺牲一个小国的利益来保全大国的和平,结果那个叫希特勒的纳粹分子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这句话中“很好的一课”是(    )

A .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B .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党 C . 英法遭到法西斯侵略 D . 纳粹德国突袭苏联
实物资料是一种历史证据。二战中,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下列可以用来证明法西斯所犯罪行的实物资料包括(    )

①731部队相关遗址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③南京大屠杀遗址

④黄花岗起义遗址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当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疯狂扩张时,一直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却自食其果遭致亡国的是(    )
A . 奥地利 B . 波兰 C . 意大利 D . 法国
下表的内容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
史实结论
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④苏联解体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德国先后入侵的国家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苏联    ②捷克斯洛伐克    ③法国    ④波兰

A . ②③④①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③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1月30日,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被捧上了总理的宝座,从此在德国开始了公开的法西斯统治……希特勒为了把全国的经济力量纳入备战轨道,上台伊始就实行所谓“计划经济”的“四年计划”。第一个“四年计划”打的旗号是“消灭失业”,第二个“四年计划”要求“优先发展军备生产”……由于“普遍义务兵役法”的买施给不少失业工人穿上军装准备充当炮灰的结果。

——摘编自朱懋铎《试论二战前希特勒的“总体战争经济体制”》

材料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当天,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演说:“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全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1. (1) 概括材料一中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为发动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作出的准备。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的重要战役,井简述该战役的主要作用。
  3. (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抗日战争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政治演说常常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演讲者鼓动、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

——希特勒1933年5月17日在德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

材料三: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悲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暴政作战。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1. (1) 材料一中希特勒此番演说的目的是否“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 (2) 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法西斯的“邪恶”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此次演说的背景,并列举史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表现(各举一例)。
历史事件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联系。下列历史事件按逻辑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的加剧

④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④→①→③ D . ④→②→③→①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其反映了史实是(    )

A . 三国协约的形成 B . 法西斯同盟形成 C . 慕尼黑阴谋 D . 诺曼底登陆
为了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希特勒通过兴建大规模解决失业问题,确立战争经济体制;大力发展以为基础的重工业,增加战前储备。在“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德国公开撕毁《》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宣布实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中,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有(    )

①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②在巴黎和会上“分赃“不公

③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④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战爆发后,英、法两国虽向德国宣战,却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波兰军民孤军奋战。法国和德国边界上没有战争的迹象……自从开战以来,这条战线上一直没有打过一枪……对方的军队……在彼此的射程范围内毫不遮掩的走来走去、各干各的事……真是奇怪的战争。

  1. (1) 请写出这场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标志。
  2. (2) “奇怪的战争”反映了英法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请你列举两个吏实说明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
1940年12月,罗斯福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 . 使美国对德宣战 B . 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C . 体现了美国急于参战 D . 基于绥靖政策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