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与常识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 , 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释】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 . 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 . 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 . 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 . 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 . 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 . 《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 . 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 . 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 . 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 . 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②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5. (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禄山移牒真卿,令以平原、博平军屯七千人防河津,以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为宰相所忌,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为御史唐旻所构,贬饶州刺史。旋拜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征为刑部尚书。李辅国矫诏迁玄宗居西宫,真卿乃首率百僚上表请问起居,辅国恶之,奏贬蓬州长史。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日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宣何  真卿怒,前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载深衔之。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罢礼仪使,谕于真曰:“方面之任,何处为便”真卿候杞于中书曰:“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遂送真卿于龙兴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兴元元年,缢杀之,年七十七。贞元元年,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B .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C .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D .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元: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 移牒:牒,公文;“移牒”即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 C . 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D . 墓志:有志和铭两部分,志用韵文撰写,铭用散文概括全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真卿学习勤奋,富有真才实学。他年轻时致力于学业,写文章辞采华美,并且擅长书法;参加进土科考试,荣登甲科。 B . 颜真卿事亲孝顺,善断疑狱冤案。他侍奉父母,孝敬异常,远近闻名;在监察御史任上,五原久已不决的冤案,立马辨明。 C . 颜真卿胸有城府,颇有远见卓识。他察觉安禄山有叛逆之心时,表面聚会饮酒,迷惑安禄山,暗中修筑城池,调查丁壮。 D . 颜真卿忠于朝廷,却受小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河朔仅他的守城完好;当权者都打击排挤他,后竟被李希烈腰斩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②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 , 为永年令。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皆喜听命。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明年稔,偿不愆素。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纮每议狱,必傅经谊。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请治妄谳者。”不从。擢刑部郎中。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纮事兄纯礼甚备。在郓州闻讣,泣曰:“兄教我成立,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适诣阙,迎其柩于都门,哀动行路。悉以奉钱给寡嫂,推其子恩,官其子若孙一人。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随竟死,为治丧第中。或以为嫌,不自恤,其风义盖天性云。

(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B .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C .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D .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设王人坐/蒙以黪/且不跪受诏/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出身;其他二、三甲分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 . 郎中,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丞相、尚书、侍郎以下的官员。 C .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较重大的事件。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D . 知郓州,即担任郓州知州,宋代制度,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又简称知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纮义正辞严,不畏强势。面对索要疆土的无理要求,他毫不退让,据理予以严厉驳斥,使得西夏使者不敢再提及此事。 B . 杜纮感念兄恩,重视亲情。他铭记兄长教诲自己成人立身的恩德,侍奉兄长礼节周备,在兄长去世之后悉心照顾其家人。 C . 杜纮审案严谨,执法严格。对于案件,他结合经书的义理加以审决;对于因懦弱而未严格执法的官吏,他果断加以惩治。 D . 杜纮体恤百姓,政绩卓著。境内发生饥荒,百姓纷纷准备逃亡,他采取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因此受到皇帝提拔任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

    ②宦京师时,里人马随调选,病卧逆旅,纮载与归,医视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霸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 , 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兵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

(《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 B . 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 C . 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 D . 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文中的光武皇帝。 C .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文中的“河北”不同于今日的河北省,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 D .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如文中王霸属大夫,故说“后数月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渐渐离去了。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B . 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C . 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D . 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屡受封赏。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②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③(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2. (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乐曲表现热烈紧张、激越雄壮的场面的句子是“”。
  3. (3) 杜甫在《登高》中“”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4. (4)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描写陡峭的山崖外,还用“”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滔滔的江流。
  5. (5)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6.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
  7. (7)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借菊花抒发愁情的词句是“?”
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西晋人。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B . 《琵琶行》并序:“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 C . 苏轼北宋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开创了豪放派。 D .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平强调,庄子说过“”(《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 (2) 荀子在《劝学》中用 “”,“”两个比喻句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3. (3)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按原文填空。
  1. (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2. (2)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 (3)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4. (4) 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 (5) 吾入关,,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 (6) ,庄不得击。(《鸿门宴》)
  7. (7) 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荆轲刺秦王》)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薛姨妈生日,宝玉不想去,黛玉笑着说“你看在人家赶蚊子份上,也该去走走。” B . 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史湘云后来加入,因家中有枕霞阁,号为“枕霞旧友”。 C . 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四人以海棠为题拟诗,虽然众人都认为宝玉诗作为上,但李纨却评定宝钗诗作第一。 D . 众人题菊花诗,黛玉一人写了三首,分别是《咏菊》《问菊》《菊梦》。被推为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源子恭,字灵顺,聪惠好学。初辟司空参军事。萧衍亡人许周自称为衍给事黄门侍郎 , 朝士翕然,咸共信待。子恭奏曰:“推究二三,真伪难辨,请下徐扬二州密访,必令获实,不盈数旬,玉石可睹。”于是诏推访,周果以罪归阔,假称职位,如子恭所疑。河州羌却铁忽反,杀害长吏,诏子恭持节为行台,率诸将讨之。子恭严勒州郡及诸军,不得犯民一物,轻与贼战,然后示以威恩,两旬间悉皆降款。朝廷嘉之。正光元年,为行台左丞,巡行北边。转为起部郎。明堂、辟雍并未建就,子恭上书曰:“臣闻辟台望气轨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范世之道斯远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使祖宗有荐配之期,苍生睹礼乐之富。”书奏,从之。秦益氏反,诏子恭持节为都督、河间王深军司以讨之。事平,仍行南秦州事。及六镇反,以子恭兼给事黄门郎,持节慰劳。还,拜河内太守,加后将军,平绛蜀反。武泰初,郑州刺史元愿达以城降萧衍,诏征都督尉庆宾还京师,回众隶子恭以讨之。衍将夏侯夔率众数万来寇,远近不安。夔乘势分兵,遂逼新蔡,自攻毛城。子恭随方应援,贼并破走。加镇南将军,又兼尚书行台。子恭勒众渡淮,徙民于淮北,立郡县,置戍而还。萧衍直阁将军、军主胡智达等八将,与其监军阎次洪入寇,屯于州城东北四十余里。子恭击破之,斩智达,生擒次洪。板桥蛮文石活、石忌粗受萧衍印节,扇诱党类,据险寇窃。子恭躬率将士,径袭其栅,数日之中,歼噎略尽。诸蛮款服,咸求输税。征拜右光禄大夫、给事黄门侍郎,仍本将军。录其前后征讨功,封临颖县开国侯,食邑六百户,加散骑常侍,俄迁侍中。以与定策[注]之勋,封临汝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元象元年卒。兴和二年,赠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兖州刺史,谧曰文献。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九》)

【注】定策: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辟台望气/轨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范世之道斯远/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 B . 臣闻辟台/望气轨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范世之道斯远/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 C . 臣闻辟台望气/轨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范世之道斯远/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 D . 臣闻辟台/望气轨物之德既高/方堂布政范世之道斯远/今诸寺大作稍/以粗举并可彻减/专事经综/严勒工匠/务令克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给事黄门侍郎,为侍从皇帝左右之官,传达诏命,由宦官出任;齐、梁以后,因执掌诏令,备皇帝顾问,地位逐渐提高。 B .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其中的“汉节”就属于这个作用。 C . 明堂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勤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D .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盛行于周,唐宋时亦作为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源子恭为人谨慎,不轻信他人言。朝廷中的官员都很信任降臣许周,源子恭却认为许周的来历需要推究,建议要秘密查访获取实证,才能断定真假。 B . 源子恭军纪严明,恩威并施取胜。他在讨伐河州叛军时,严令州郡和各军,不得侵占百姓的一草一木,不能轻率交战,昭示朝廷的声威和恩泽,使叛军很快降服。 C . 源子恭平叛有功,多次受到封赏。呈仔州刺史元愿达投降萧衍后率众数万前来侵犯,源子恭击败叛军,授镇南将军职,又兼任尚书行台。 D . 源子恭拥立有功,深受皇帝信任。源子恭因为参与拥立皇帝,被封为临汝县开国子;他多次上书提出意见,都被皇帝采纳;死后仍然荣誉加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恭勒众渡淮,徙民于淮北,立郡县,置戍而还。

    ②子恭躬率将士,径袭其栅,数日之中,歼噎略尽。诸蛮款服,咸求输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 , 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 , 将葬,祖夕 , 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③晔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⑤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晔《自序》并实,故存之。

⑥晔少时,兄晏尝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终如晏言。

(节选改编自《宋书·范晔传》)

  1.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B .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C .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D .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2.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史,~吏,~属,~佐。“相国掾”就是指辅佐相国的属员。 B . 父忧去职,父忧是指父亲去世,类似的还有“丁父忧”“父艰”“失怙”等说法。古代父母去世,都要遵循服丧三年的守丧制度。 C .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不禄”,士死曰“卒”,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D . 祖夕,古文中“祖”出行时祭祀路神,祖夕既指出殡前一天晚上。在古代,祭祀制度是国家典章制度之一。就像现代的宪法一样,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基本的礼法制度。
  3.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晔爱好广泛,在多方面有所成就。范晔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能写隶书,熟悉音乐。 B . 范晔生性洒脱,不拘礼节。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竟然随性地喝酒吃肉。 C . 范晔不畏权贵,任性而为。他擅长琵琶,却不愿为皇帝演奏。直至皇帝直言请求,他才勉强答应。 D . 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他认为在创作史书方面,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②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 . 林黛玉 B . 薛宝钗 C . 王熙凤 D . 秦可卿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浴乎沂,,咏而归。(《论语》)
  2. (2) 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3. (3)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4. (4)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苏洵《六国论》)
  5. (5) 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 (1)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2) 忧懈怠,。(《谏太宗十思疏》)
  3. (3) ,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4. (4) 复道行空,。(《阿房宫赋》)
  5.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六国论》)
  6. (6) 举先王之政,,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 , 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 , 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宋]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②迳,同“径”。③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 .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古代臣下向君王或下级向上级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 B . 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 .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 .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自幼聪颖,才华受到敬佩。凡他读过的书,看一次就能终身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似不经意,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 . 王安石议论高奇,立志改变风气。上书皇帝,指出当今天下因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而致财力不足、风俗日坏,希望能够革除弊端。 C . 王安石不慕官位,受读书人赞誉。朝廷曾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都被他辞谢了,为此赢得了士大夫们称赞,都恨不能结识他。 D . 王安石矢志不渝,强力推行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即使面对百官的责难,也执意不肯改变,为此他把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都解除了官职。
  4. (4) 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②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5. (5) 下列对材料二中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总体描绘了一径翠竹的姿态:郁郁葱葱,浓阴四座;竹影悠长,竹韵清幽;给人们带来了神清气爽之感。 B . 颔联重点描写竹子的枝干状态:直且瘦,生来如此;老更刚,自许如此;表达了人们对竹子中正刚硬气节的喜爱。 C . 颈联总写竹子的内质特点:运用对比,虽与野草同雨露,但终能与松柏经冰霜,表达了对竹子傲霜凌寒品质的赞美。 D . 尾联卒章显志,言简意赅,写对待竹根的态度及其用途:请君爱惜竹根,拿它制成乐器,向伶伦学习演奏凤凰之音。
  6. (6) 材料二中的诗咏竹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7. (7)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一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其所采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道,自己借书回到客舍,因寒冷而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在“”之后,状态才有好转。
  2. (2) 自从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木叶”这一意象,它在后人的诗歌创作中就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如杜甫《登高》中的“”。
  3. (3) 猿,灵长类动物,其叫声听起来似哭似号,使人闻之伤心,古人常在诗词中用猿的

    叫声来表达悲伤的情感,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 , 已而杀之。

》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B .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C .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D .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 . 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C . 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 . 《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 . 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 . 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 . 庄宗勇猛善战,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②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5. (5) 结合所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 , 其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解】: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B .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C .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D .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阳,古代哲学和地理概念,与阴相对。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B . 占,此为占卜,用龟甲、蓍草、铜钱或牙牌等物判断吉凶的迷信活动。 C . 甲子,干支纪日或纪年的顺序之一。甲是十二干之首,子是十支之首。 D . 襦,古时衣的一类。短衣穿在内的为襦;长的装棉为袍,不装棉为衫。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即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结合,且援引历史上三件事,说明有用喜事命名以示纪念的传统,为自己命名亭子作铺垫。 B . 文章第二段写了老百姓盼雨的过程:愁雨不来,到盼来了雨然“未足”,到盼来了大雨,万民齐乐官民同欢。这一过程的描写使文章曲折有致。 C . 文章第三段没有“水到渠成”地写以雨名亭,而是用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探讨喜雨,更加强化了这场雨的重要性,在对比中更觉雨之可喜。 D . 文章的最后,巧借歌唱层层追“功”,作者觉得太守、天子、造物、太空都是没有功劳的,功劳应该归于正好建成的亭子,所以用“喜雨”名亭。
  4. (4)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 (2) 窦巩《南游感兴》一诗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
  3. (3) 诗人登上岳阳楼,常常为洞庭湖的辽阔雄伟惊叹不已,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B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C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D .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怪天下之诸侯”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 . “莫如韩亲魏”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C . “皆归哉”与“沛公安在”(《鸿门宴》) 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D . “辍耕太息以时”与“以俟君子”(《侍坐》)两句中的“俟”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非常粗略,图谋利益时也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 . 苏轼认为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是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 C .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这里的言论指的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议《谏逐客书》。 D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治国,诛杀不遵守自己法令的客卿,让优秀的客卿散归田亩,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和世人的观点有分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②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